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两岸听潮】
作者:王英津(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在这一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由中央电视台与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于十年前联合摄制的六集历史文献纪录片《台湾·1945》近期重新播出,在海峡两岸引起高度关注与广泛热议。
该纪录片聚焦1943年至1946年底台湾光复前后筹备、接收、重建三大阶段,通过珍贵史料与人物故事,深入呈现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艰辛历程。该片摄制组跨越两岸,并远赴日本、美国等地进行采访与拍摄,搜集到1000多份台湾光复时期的一手历史影像、档案与文献资料,其中大量珍贵档案与口述史料系首度公开披露。尤为关键的是,制片团队对年迈的台湾光复亲历者开展抢救性拍摄与严谨核证,从事实和法理双重维度还原了台湾回归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该纪录片在内容上凸显三大特色。一是还原历史细节,厘清主权脉络。作为首部全面挖掘、真实记录并客观阐释台湾光复历程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其系统梳理了1943年至1946年间中国政府对台湾光复的筹备、接收与重建过程,展现中国政府恢复对台行使主权的关键史实,客观呈现日本殖民统治的压迫本质,以及两岸同胞在民族存亡关头共御外侮的壮举。片中不仅呈现了台湾同胞迎接光复的喜悦,更详细记录了台湾光复后中国政府对其进行去殖民化改造的过程,为观众构建更直观的历史认知框架。
二是披露殖民摧残,聚焦秩序重建。影片真实刻画光复后台湾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体系都受到了严重摧残。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需在废墟上重建台湾地方政权与社会秩序。镜头直面民众生存困境——从粮食短缺到土地纠纷,从市井混乱到制度真空,深刻揭示日本殖民统治给台湾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也让人们对这一时期台湾社会改造的艰辛和困境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是反映情感依归,赓续精神根脉。面对日本殖民统治和压迫,台湾同胞坚定地选择了奋力抗争。在经历无数苦难后,台湾同胞仍然保持着对祖国的情感依归和深深眷恋,没有忘记自己是祖国的儿女。他们积极投身抗日,为祖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部影片让观众深刻体认到台湾同胞在抗战中不畏艰难险阻、坚持抗战的精神,强化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珍视,也让人们更加热爱共同的祖国。
值此台湾光复80周年与世界变局交织的特殊时刻,重播该片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也是唤醒两岸共同记忆、构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推动现实议题反思的媒介助力,因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其一,印证台湾回归中国的历史事实,以法理事实正本清源。影片通过还原《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文件签署的历史细节、展示这些文件对台湾回归中国的明确表述,证明了台湾自1945年重新成为中国领土的法理事实。这有力驳斥了今年9月“美国在台协会”炮制的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及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
其二,创新两岸协作方式,以共同叙事凝聚共识。该片是两岸媒体人共享史料、共撰史书,共同捍卫民族尊严和荣耀的标志性成果,突破了历史书写的政治壁垒,为两岸对话构建了文化共识,也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实践阐释。
其三,挖掘两岸文化根脉,促进民族和国家认同。影片中记录的光复后中国政府对日据时期文化教育政策进行拨乱反正与社会改造的历史过程,以及台湾青年赴大陆寻根、闽南文化传承等历史细节,揭示了两岸在语言、文化、教育体系上的同根同源,有助于强化两岸同胞的文化连接纽带,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提供历史注脚。
台湾光复的胜利成果来之不易,亟须两岸同胞共同守护。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台湾·1945》通过影像叙事,将“台湾光复”从历史事件升华为民族精神象征,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以史为鉴”的对话框架。期待此次重播能够唤醒岛内更多人的中华文化基因,推动两岸回归民族情感本源。重播此片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回望,更是对两岸抗战胜利成果与民族精神的坚守。如今,我们正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愿这种民族精神跨越海峡,助力两岸同胞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