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王立勇(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中长期规划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指引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指出要“注重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长期规划作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确保宏观政策协调统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中长期规划的统领作用和政策协同效能,能够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提升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提供有力保障,为高质量发展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夯实制度基础、汇聚强大动能。
一
中长期规划,是指在党和国家总体战略部署下,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目标、重大任务、重点举措作出系统谋划和科学安排的顶层设计,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其根本任务是统筹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科技等各领域的协调发展,明确发展的目标与途径,为各类政策的制定提供坚实依据。
中长期规划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在统筹政策、优化资源、防范风险、稳定预期等方面发挥着战略作用。其一,中长期规划通过前瞻性的顶层设计,为宏观政策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确保政策目标高度一致;其二,中长期规划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科技等多领域政策的整体谋划与协同推进,提高整体的资源利用效率;其三,中长期规划通过前瞻性、系统性设计,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有效应对潜在风险,为消除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提供坚实保障;其四,中长期规划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在提升预期管理水平、凝聚社会共识,以及增强国家战略信心和认同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为核心的规划体系,实现了各级政府、各行业领域在目标设定、实施措施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协作,为实现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宏观政策是国家治理和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其取向的一致性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2024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切实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形成各方面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发展阶段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优化政策组合的现实需要。在经济社会运行日益复杂、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已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应对外部冲击、维持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面对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等复杂外部环境,仅依靠单一政策工具往往难以及时有效化解多重风险。财政、货币及产业等多领域政策协同发力,能够在实现政策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统筹各类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宏观调控的整体效果。例如,在外部需求收缩或全球供应链受到剧烈冲击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民生保障力度,能够稳定有效需求;货币政策通过对流动性的适度调节,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持;产业政策聚焦关键环节补齐短板、提升韧性,能够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优化政策执行路径、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内在要求。如果宏观政策取向缺乏一致性,极易导致政策目标混乱、政策措施相互掣肘,严重削弱政策整体效能。坚持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求财政、货币、产业等主要政策工具在统一目标指引下相互配合、有效衔接,形成强大政策合力,畅通政策传导渠道,减少决策与执行过程中的障碍、摩擦与错位,不仅有助于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性,降低因政策分化导致的系统性风险,还能促进治理体系的规范化、高效化,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制度基础。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引导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的关键机制。当各项宏观政策目标明确且一致时,市场主体能够准确理解政策意图,避免因政策信号分化而产生误判和引发不确定性。积极的市场预期促使企业在投资、生产决策时更加果断,居民在消费行为上更具信心,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市场整体运行环境更加稳定。统一的政策信号传递出政府治理经济的能力和决心,提振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信心,有利于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形成良性预期,促进投资和消费意愿提升,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的信心基础。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有利于保持国家战略连续性稳定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深入理解中长期规划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内在逻辑的根本遵循。
中长期规划为宏观政策取向提供目标指引。中长期规划立足国家发展全局,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战略任务,构建自上而下、层级分明的目标体系。例如,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任务,为财政、货币、产业等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目标指引。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的中长期规划不仅明确经济发展目标,更强化了共同富裕、生态文明等核心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贯穿宏观政策制定与落实的全过程,可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
中长期规划为实现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中长期规划对重点改革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顶层设计,有助于制定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的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建立上下贯通、分工合作的政策执行体系。以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项目统筹机制为例,这些体制机制加强了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提升了政策执行的整体协同性和效率。通过制定详细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中长期规划将发展目标细化为可量化、可考核的阶段性任务,既提高了宏观政策执行的可操作性、约束性,也防止了政策碎片化与部门本位主义,从而确保各项宏观政策在统一战略框架下协同发力。
通过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中长期规划与宏观政策实现了良性互动。中长期规划凭借其目标指引和战略刚性,为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明确方向和行动纲领。与此同时,在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中长期规划又必须具备适应性和灵活性,以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和阶段性挑战。为此,国家建立了以科学评估、数据监测、风险识别和反馈调整为核心的动态机制,对中长期规划目标、实施效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例如,在中长期规划执行中,按照规划预期目标制定中短期任务,定期开展阶段性评估,涵盖任务完成、资源配置、政策协同等多维度指标,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和短板,为相应的宏观政策调整提供参考。宏观政策可根据动态评估的结果,优化政策组合、调整优先任务,实现对外部冲击的快速响应。
四
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健全保障机制,强化中长期规划对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支撑,已成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关键路径。
完善中长期规划体系,夯实政策协同基础。应以系统化思维进一步构建层级分明、目标衔接、科学有序的中长期规划体系,推动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有机衔接、上下贯通。健全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机制,强化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全方位衔接,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与权威性,为宏观政策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
健全政策协调机制,提升政策一致性和协同效能。进一步完善跨部门、跨地区的常态化政策协调平台,形成重大事项事前沟通、政策制定全程协同的工作格局。通过完善信息共享、制度衔接和政策统筹机制,打破部门壁垒,确保各类政策措施同向发力、无缝衔接,提升政策协同效能。
健全评估和反馈机制,形成规划、执行、评估、调整的动态管理。建立科学的规划实施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实施成效评估,强化动态调整和优化完善能力。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监督,提升评估结果的公正性与权威性。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阶段性目标和相关政策,构建规划、执行、评估、调整有机衔接的动态管理体系,确保宏观政策取向与中长期发展目标始终高度契合。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