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秋意渐浓,温情满溢。近日,一场跨越行政边界的“文明集市”在四川成都崇州市世纪永安小区热闹开张。公益理发、骨科义诊等便民服务摊位前,居民有序参与,气氛热烈。刚理完发的辛海芳老人笑容满面:“这些活动看似平常,却让我们实实在在受惠!”
这些温馨的画面,是“成都青崇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同体”(以下简称“青崇文明实践共同体”)建设现场,也是四川以区域协作赋能全域文明提升的生动实践。
青崇文明实践共同体于2024年9月由成都青羊区与崇州市两地文明办联合启动。作为四川省内首个专注于城乡跨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工程,它肩负着为全省探索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新路径的使命。
“我们通过‘统筹联动、资源下沉、项目化运作’的机制,构建起文明办牵头、多部门协同、基层联动的协作网络,打破了以往‘单打独斗’的工作格局。”青羊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在这一机制推动下,青崇两地的共建实践呈现出多层次、高实效的共赢局面。教育资源精准配送,青羊区针对崇州市乡村学校需求,打造了美育等6门精品课程并配套教学物资包,实现优质资源直通课堂;社区与乡村互动深化,青羊成航社区以“以书换蔬”行动,用300余册图书换回崇州蒙渡村400余斤蔬菜,建起城乡情感与资源互换的桥梁;治理经验双向赋能,青羊社区专管员赴崇州全兴村学习基层治理,崇州队伍走进全国文明单位青羊清波社区汲取实践智慧;实践场域持续拓展,崇州五星村、罨画池、竹艺村成为青羊学生生动的“户外课堂”,而定制赏花公交则让两地的文旅交流实现了“一车直达”。
据悉,青羊崇州两地67对社区(村)已分三批完成结对共建,并通过嵌入式调研,对共建活动进行系统谋划,确保资源用在“刀刃上”。
“我们通过‘线上+线下’双轨推动资源高效流动。”崇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线上“青崇文明直播间”每月一主题,聚合青羊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与崇州非遗、生态特色,已让上万群众受益;线下推进“村村行”项目,推动城乡结对共建,打造“城乡共创空间”“一村一品”等精品项目。
更为深远的是,青崇文明实践共同体在共建中实现了价值的多元升华。
“与居民深入交流,让我对健康问题的社会成因有了更深理解,这对改善医患沟通很有帮助。”骨科医生许瀚在义诊中获得了职业新知。
“崇州的非遗特色和农产品走进了城市,我也从一名活动参与者变成了家乡文化的传播者。”退休教师汤继红的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共同体让我打开了思路,以往总觉得活动资源有限、形式受限,青羊的设计方案给了我们全新视角。”崇州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人员唐杨梅也感触颇深。
经过1年探索,青崇文明实践共同体建设正迈向更广阔的发展领域。下一步,青羊67个社区将以“一对多”模式实现对崇州95个乡村的全覆盖结对,进一步深化城乡学校少年宫项目,依托“文明直播间”持续聚合多方智力资源。
与此同时,两地正积极构建“文明银行”互助共享平台,以积分机制推动跨区域资源互惠。青羊居民可凭积分兑换崇州文旅体验,崇州居民亦可兑换青羊公共服务。双方还计划将这一模式延伸至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进一步深化融合发展。
“青羊—崇州”从“结对帮扶”到“价值共创”的路径转型,不仅为成都两区(市)注入持续活力,更为全省推动城乡融合治理、实现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提供了实践抓手。四川正以机制化的文明实践共同体,逐步构建城乡互促、全域联动的新时代文明发展格局。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