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建好“专家小院”,带动“农家大院”
——甘肃农业大学建成40个专家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百玲
日前,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五竹镇,甘肃农业大学青年教师李世贵带着研究生,冒着秋雨抢收马铃薯育种材料。
“一次要收获上千份育种材料。”李世贵一边忙着手中的活儿,一边对记者说。马铃薯育种是一项耗时耗力的系统工程。早在2018年,甘肃农业大学就在渭源县设立了马铃薯产业专家院,致力于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鉴定。经过多年攻关,他们选育出的马铃薯新品种“甘农薯19号”,已经进入推广阶段。同时,依托专家院优化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体系,获得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专家院是我们开展社会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甘肃农业大学党委书记赵凯介绍,自2012年开始,该校在甘肃布局建设了40个专家院,形成了覆盖河西绿洲农业区、陇东陇中干旱区、陇南特色农业区和甘南草原牧区等区域的科技服务网络。
每一个专家院的设立,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甘肃农业大学聚焦马铃薯、小麦、油菜、果蔬、中药材、玉米制种、畜草等甘肃优势特色产业,采用“专家小院”带动“农家大院”的模式,通过专家院集成一批科技共性技术,研发一批生产关键技术,培训一批新型农民,实现“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愿景。
在甘肃省武威市,河西走廊酿酒葡萄产业专家院的首席专家毛娟教授,带领团队孜孜不倦地开展酿酒葡萄的杂交育种工作。
长期以来,当地主栽品种面临逆境抗性不足的问题。自2019年起,毛娟带领团队与武威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紧密合作,集中开展酿酒葡萄抗寒和品质提升杂交育种工作,成功选育出多个具有优良农艺性状且抗逆性强的杂交单株,部分品种已进入中试阶段。“选育新品种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但只要地方有需要、农民有需求,我们就争取早日培育出适合西北地区种植的抗寒酿酒葡萄新品种。”毛娟信心满满。
企业产业升级的需求,也成了“专家小院”攻关的方向。在甘肃省张掖市,甘肃农业大学甘州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专家院的研发中心就设在企业内。2019年专家院成立后,首席专家张珍带领团队以“把论文写在车间里”的信念,一头扎进了企业生产一线。几年下来,张珍团队取得了累累硕果。他们与公司合作开发出南瓜面条、南瓜益生菌粉等12款系列产品,帮助企业解决玉米杀菌技术难题、打破冷鲜肉贮藏瓶颈……团队自主研发的8项精深加工技术,让当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从35%提升至58%,累计为企业新增经济效益500多万元。
依托专家院,忙碌在田间地头的教授专家们成了农民的“贴心人”。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是中国苹果生产第一大县,苹果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早在2014年,甘肃农业大学就设立了静宁现代苹果栽培技术专家院,首席专家陈佰鸿教授一年不知要跑多少趟,每次听说他来,果农都要把他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陈佰鸿带领团队在静宁县建成2个高标准种植园,示范推广旱作苹果园矮砧密植栽培、高效肥水管理、新型果园地面管理等多项新型技术,累计培训果农1.4万人次、累计推广面积69万余亩,带动当地种植户增产10%以上、节水30%以上。
“截至目前,学校建成的40个专家院累计举办专题培训1128期,培训农业科技人员、农民8万余人(次),推广新技术140余项,引进推广新品种110余个,示范推广种植类430余万亩、养殖类440余万头(只),产生经济效益达55亿元。”甘肃农业大学校长柴强说,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优化专家院的区域布局和产业分布,在助力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农业院校更大的作用。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2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