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陈冠合 靳晓燕
周五傍晚,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的苗侗风情园内灯火璀璨,挤满了游客。芦笙奏起,银饰清脆作响,绣裙随风轻扬,风雨长廊化身舞台,侗家汉子肩扛木犁步伐铿锵,七旬老人牵着孙儿稳步登场。
2024年以来,这场被称为贵州“村T”的活动,已举办700余场,吸引超50万人次现场参与,线上传播量突破150亿次。主角是绣娘、银匠和农人,穿的是自家缝制的民族服饰,带的是犁耙、芦笙和非遗美食,这样的时装秀,为何能火热“出圈”?
“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画面,成了打动人心的时尚语言。”站在舞台边,苗族设计师杨春林感慨。2024年7月,这位在外打拼多年的服装设计师回到家乡,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将苗侗民族风情园50米的风雨长廊改造成T台,发起了这场“老百姓自己的时装秀”。
“凯里作为苗绣等非遗技艺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将舞台向群众开放,邀请大家穿上民族服装来展示。”凯里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潘红蕾介绍,凯里市通过构建“零距离、零门槛、零限制”机制,依托常态化演艺和主题式活动,打造民族服饰与非遗活态展示平台。
“这些年,村里的日子好起来了,大伙儿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要跟上。”今年年初,凯里市凯棠镇凯棠村的老村民顾彪因扛着小孙女走上时装周舞台而走红。他语气里满是自豪:“观众都说,我们的苗歌、苗族服饰、民族文化,古朴又时尚嘞!”
今天,这个平台不仅点燃了村民的参与热情,更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展示的大舞台。
风雨长廊旁的“绣里淘”非遗集市里,年近八旬的潘玉珍奶奶戴着老花镜,手指上下翻飞,绣制起一幅“蝴蝶妈妈”图案。轻声哼着苗族古歌,这位老绣娘的眼里闪着光:“过去都是绣来自己穿,现在绣品不愁卖。”更让她骄傲的是,不少年轻绣娘回村捡起了手艺,“把苗绣越绣越精彩喽”。
集市另一头,摊主张平士的摊位前围满了顾客。拿起一对银饰耳坠,他细致介绍起来:“我们专攻‘老绣新做’,将收购来的老绣片改造成发卡、手链等潮流单品,深受年轻人喜爱。”
这股民族文化热潮,引来了各地游客,带动起更多新鲜血液加入。行走非遗集市,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招牌格外醒目。学院教师杨从森介绍,基地汇聚了10余个创业团队,集“产、学、研、展、销”于一体,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和创作平台。
“我们把苗绣、蜡染等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开发出各类文创产品,还穿上自己设计的作品走上前台。”一旁的00后毕业生吴黎琼兴奋地说。不久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模特队身着学生设计的民族服装走上舞台,还邀请了潘玉珍奶奶一同登台展演,大获观众好评。
“我们联合高校、民间设计师等开展非遗文创活动,累计展示200余种服饰、4000余件作品。”潘红蕾表示,凯里市通过融合民族手工、非遗技艺与现代时尚,培育起一批本土非遗设计与传承人才。目前,“绣里淘”集市与非遗工坊协同,吸引700余家商户入驻,覆盖50余个村寨,提供超4000个岗位。
夜色渐深,灯光变换,扛着农具、捧着酸汤陶罐的村民们登场了。站在风雨长廊尽头眺望,杨春林信心十足地说:“瞧,这自信的‘民族风’,就是最动人的时尚。”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4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