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学中的诚与善——读《文学的深意》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学中的诚与善——读《文学的深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5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苏 墨(工人日报编辑)

  在内容生产、阅读方式均深刻变革的当下,什么才是文学不可替代的价值?广东省作协主席、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在其新作《文学的深意》(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年)中,给出自己的思考:文学的深度,关乎创作者的人格厚度。这一判断根植于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与善”的理解和坚守。从《成为小说家》到《散文中的心事》,再到这本新作,他的写作始终连接着作家的精神人格与时代的问题与回应。

  回溯2008年,谢有顺在中山大学开设《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专题》课程时,就曾引述钱穆先生的观点,指出“善”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最高精神所在,“若没有了这‘善’字,一切便无意义价值可言”。这一观点在《文学的深意》中得到了延续与深化。当书中提出“诚与善里面,才有真学问、才有真文学”时,其思想发展脉络清晰可辨。

  由“诚与善”这一核心生发开来,谢有顺的文学批评观呈现出三个相互支撑的维度。其一,他三十年的批评实践,始终坚守“人格是最重要的写作力量”这一根本判断。在书中,他反复强调:“写作变革的大方向应该是道德勇气的确立和理想信念的重铸,写作的最终成果是创造人格、更新生命。有必要重申,人格仍然是最重要的写作力量。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这种对人格力量的高度重视,使他的评论既有理性的剖析,又不失心灵的温度。其二,在他看来,批评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是一种“觉悟之道”。他重新诠释“学术”之义,认为“学”的本义当为觉悟,而“术”是道路、是方法;学术,其实是一种觉悟的方式,学者则是正在觉悟的人。真正的学术是呈现自由心灵的“为己”之学,而非沦为工具的“为人”之学。这种理解将文学批评提升到了生命境界的高度。其三,这一切的根基在于“相信文学的价值”。他认为,“重新确立起对文学的信,其实就是相信这个世界还有值得肯定的价值,文学也能充分分享这一价值”。对于文学创作者和批评者而言,有所信才能有所立。只有充分相信文学自身的价值,才能使批评从书斋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在他看来,公正的批评离不开对人性的洞见与真诚;有质量的批评,应当与作品、读者共享一个生命世界。

  本书正是其批评观的生动体现。书中系统性地对当代文学的进程与写作转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内容涵盖当代小说、诗歌、散文等多个文类,以及对重要批评方法的反思。谢有顺秉持建设性的批评态度,反对简单否定同时代创作的做法,强调“好作家、好作品不可能都等百年之后再来确认,今天在现场中的人就要有辨认和肯定的眼光,就要有第一时间大胆判断的勇气”。例如,他特别欣赏韩少功“身上所显露的勤勉、深思、警觉及自我更新的品质”,认为这种不断自我超越的创作姿态尤为可贵。他也关注徐则臣对当代中国精神迁徙的深度书写,指出其作品展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问题意识。在肯定成就的同时,谢有顺也指出当代文学面临的深层挑战,认为不少作家作品正在缩小精神格局,“文学正在从更重要的精神领域退场,正在丧失面向心灵世界发声的自觉”。这种辩证的批评态度,体现了批评家的学术担当。

  正如贾平凹所言:“我不止一次听作家们说,谢有顺是真正懂写作的甘苦和秘密的,读他的书,对自己的写作有很大的启发。”这一评价生动地说明了谢有顺批评实践的影响力。事实上,不少作家和评论家都与他有深入的学术交流,这种交流在当代文学场域中产生了积极效应,这或许正源于谢有顺所秉持的有温度的文学评论以及他真诚的学术态度。

  该书的出版,正值人工智能发展对写作领域产生影响的时期。当人工智能工具能够批量生产“文学评论”时,谢有顺在一次分享中提到:“没有诚实与人品做根基,文字不过是巧言令色。”这种对文学本质的坚持,使该书超越了单纯的学术著作,成为对文学价值的肯定。

  通过《文学的深意》,谢有顺引导读者思考文学与生命的深层联系。在他的理解中,文学创作与批评既是技艺,更是一种生命实践的途径。这一理解,或许正是本书题名“深意”之所在。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5日 12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