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文化和科技融合”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文化和科技融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5 05: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读经典 学理论】

  作者:雷江梅(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和文化观为引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和文化成就,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审视和澄明了人类社会发展与科技、文化之间的内在深层联系,能够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提供重要指引。

  劳动实践是科技和文化的共同基础

  “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唯物史观的基石。“现实的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社会这个打上人的实践活动烙印的人化自然。唯物史观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将整个世界都包括在内,强调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无论社会发展进程看起来多么无序和繁杂,其本质上无非是人类改造世界活动的历史产物,历史发展的规律就存在于人类改造现实世界的进程之中。无论是石器、铁器时代的技术和文化,还是现代社会的工业活动、新科技革命以及文化创造,人类的劳动实践打开了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的革命实践既改变其周围环境,也改变人自身”,一步一步引导人类向更为现实的世界复归。

  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劳动实践。唯物史观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以及对科技文化发展趋势的关注,始终没有脱离作为经济社会活动核心要素的人。马克思全部研究的基础,是现实生活中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特定时期、一定区域、某一民族内各具特点的文化样态,这些文化样态在不同的物质和技术手段下呈现出巨大差异,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中一切发明创造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社会中一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科技成果都离不开人类的劳动实践,因而科技和文化都具有共同的基础——人的劳动实践。

  科技和文化之间具有密切关联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洪流中蕴含着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浪潮。马克思、恩格斯从不孤立地看待科技与文化,而是将它们置于具体文化背景以及技术革命的历史背景中予以辩证审视,并在此基础上否定了形而上学的科学技术观和文化观。恩格斯晚年在致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进一步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文化的差异,进而形塑了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科技与文化从来都不是彼此孤立的,科技的进步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科技的进步。人类借助知识、技能尽可能摆脱自然界的束缚,不断创造理想生活,发展自由个性,提升精神境界,从而实现更加自由全面的发展。在此意义上,科学技术并不与文化呈现对立态势,相反,科学技术内在蕴含人文精神。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基于此,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经济发展,人口的增加和集中,必然要求在农业中采用集体的、有组织的劳动,并且只有在广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利用科学技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是社会历史形成的第一步,接下来所有精神层面的产物在这一基础上得以生成,并反过来形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从而不断建构包容性更为宽广的文明社会。因而,文化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撑,科技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智慧源泉。

  科技和文化共同服务于人类解放目标

  以唯物史观审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是科技将人从神灵的“彼岸世界”中解放出来,带动人类走向文明世界,走向那个真正的、现实的人向往的“此岸世界”。人对科技的运用使得人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成为可能。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在其孕育、发展、开放和交流的过程中,都会自觉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不断推动和实现自身完善,并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可见,科技与文化具有目标指向上的一致性:科技发展服务于未来社会人的解放,文化发展引领人类向着自由全面发展方向迈进,二者具有同向性。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关注科技文化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还十分关注科技文化与人类整体利益、人的精神自由的关系。马克思曾引用亚·弗格森在《论市民社会史》中的一段话:“甚至可以怀疑一个民族的一般能力的增长是否同技术进步成正比例。在若干门机械技艺中……没有任何智慧和情感的参与也完全可以达到目的,正如无知是迷信之母一样,它也是工业之母。”对个体而言,不断汲取现代科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个性,进而消除物役、走向自主;对社会而言,共同创造物质财富、公正的管理机制与合理的文化价值观,保障和引导科技向善,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文明程度走向更高水平,进而为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科技本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具,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其应用和发展方向却深刻烙印着人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关怀的引领,科技可能偏离“向善”轨道。马克思以极具前瞻性的眼光看到了未来科技发达的人类社会可能会发生的异化,“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这提醒我们,为科技赋予文化的力量,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显得格外重要。如何在利用大数据提供便利的同时保护个人隐私?如何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冰冷逻辑?唯有以文化赋能科技,为科技划定伦理边界、提供价值判断的准则,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才能真正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盛宴,才能让科技真正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向更美好、更多元方向发展的核心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5日 06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