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㉕】来新夏:醉心于治学育人的“邃谷”……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㉕】来新夏:醉心于治学育人的“邃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6 02: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㉕】

  光明日报记者 刘茜

  南开北村,一幢幢老式建筑,一排排参天大树,鸟啼婉转,院落静谧。记者慕名走访“邃谷楼”——南开大学已故教授来新夏的书斋。这位教育家、学者已离开我们11年了。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㉕】来新夏:醉心于治学育人的“邃谷”……

来新夏 南开大学供图

  来新夏的夫人焦静宜将记者迎进屋。走道旁、茶几上、书柜中、沙发上……目之所及,到处都是书,每间屋子都是书房!焦静宜指着被书籍塞得满满的书架说:“先生留下的藏书和书稿很多,整理它们是我现在最主要的事。”

  来新夏,字弢盦,1923年生于浙江萧山。他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祖父来裕恂曾就学于考据大家俞樾门下,著有《中国文学史》《汉文典》《易学通论》等。在其影响下,来新夏自幼勤勉好学。

  1942年,来新夏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得陈垣、余嘉锡、张星烺、启功等名师耳提面命,陈垣亲自指导修改其毕业论文,启功与之保持师生情谊达50年之久。后师从历史大家范文澜读研究生,主攻中国近代史。1951年,来新夏应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吴廷璆之邀,到南开大学当教员。这一待,就是一辈子。

  一生治学教学,来新夏以“立足于勤,持之以韧,植根于博,专务乎精”自勉,也以此勉励学生。他时常引用范文澜对自己的教诲来告诫学生:正经八百地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读书。他自己取的“邃谷”这一书斋名,便体现了对深邃学问的倾心追求。他曾撰《邃谷楼记》表达心志:“非谷而曰谷,何也?惟其深也。无楼而曰楼,何也?惟其高也。”

  置身“邃谷”,他沉浸书海之中,潜心于高深学问。

  因在历史学、方志学、图书文献学等领域具有拓荒性贡献,他以“纵横三学,自成一家”享誉学界。80岁以后,还完成出版了《清代经世文选编》《书目答问汇补》《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等著作,创作随笔多达800余篇,结集出版30余部。启功赠诗云:“难得人生老更忙,新翁八十不寻常。”吴小如、邵燕祥、朱正、宁宗一等学者赞其“衰年变法”,由“纵横三学”的史家,再以“随笔作家”而闻名学界。

  置身“邃谷”,他备尝育人之乐,精心耕耘育桃李。

  南开校歌云:“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学生们说,这恰似来先生的传神写照。在学生们眼中,来先生讲课,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种美感,仪表、语言、板书、逻辑都是如此。

  南开历史系是中国史学研究的重镇,但也有不足。1978年,来新夏55岁,拾遗补阙,首开“古典史籍目录学”课程。许多学生对第一堂课记忆犹新。1979级学生刘刚、李冬君撰文回忆:来先生头发一丝不乱,裤线根根笔挺,一开口便金声玉振,真是“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向启功学习书画的功底在此刻尽显,“他拿一支粉笔,在黑板上挥洒自如,板书一清二楚,字走龙蛇,极其潇洒。”

  学生赵才萱至今珍藏着来先生的讲义。据他回忆,来先生常身着蓝色中山装,穿黑色皮鞋,头发光洁整齐。讲课时,先生手持几张卡片,抑扬顿挫,条理清晰,说到版本、文献、书目、典故,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写完板书,粉笔头一扔,“啪”的一响,很有准头地进了粉笔盒。课后,先生会发下一大本亲自编写的油印讲义,内容分为绪论、参考书目、学习方法、阅读名著四部分。学生听完课,再看一遍讲义,这堂课的内容基本就入脑入心了。

  来新夏对学生的考核也别具一格。一是让学生上交课堂笔记,审阅后附上批语。学生莫声铨一直保留着来新夏的教学大纲和自己的随堂笔记,其中有一段评语:“这本笔记记得不错,能抓住要点,条理清楚,文字通顺,字迹流利,希望能继续钻研。如有时间愿和你面谈一次。”二是找学生谈听课感想,然后给出成绩。贵州籍学生罗武松在课堂笔记后面写了两句感想:“上大学以来,从没有听过这么精彩的课,从没有看到过这么有学问的老师!”来新夏阅后既感动又珍惜,他说:“我不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但我最在意学生对老师的褒奖。”

  来新夏在南开留下了“三易教室”的一段佳话。一次,他的授课地点本是主楼224教室,能坐下50人。可上课铃声还未响起,教室、走廊已挤满师生,有人甚至自带板凳来听课。人太多,只好调换到大教室,结果还是坐不下;无奈,再换到更大的阶梯教室,还是坐满了——因为天津图书馆、天津社科院等单位的学者也纷纷赶来听课。

  来新夏曾有这样一个比喻: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学生寇德印评价来新夏:“先生的教学不仅仅是为完成工作,而是育德、育人。所以,他希望能够和自己的学生多多交流,当面提点。这已经是教学以外的内容,是先生师德的体现。”

  谈到师德,焦静宜说:“除了兢兢业业教学,来先生在工作生活上帮助过的学生也很多。”她告诉记者这样几件事——

  一次,来新夏在河北承德开会,1958届学生黎洪特来拜访,一见面,便热泪盈眶地忆及往事:当年,出身农村的黎洪遭遇变故,百般纠结之下,欲辍学回乡。来新夏得知后,诚恳地挽留黎洪,劝导其克服困难坚持读书,还安排他兼职给系里刻印讲义,以赚取生活费用。就这样,黎洪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毕业离校时,来新夏特意塞给黎洪20元钱,让他买回家的车票。后来,黎洪一直躬耕教坛,成长为承德一中校长。

  学生胡校,也一度遇到困难,来新夏除了关心其学业,还以辅助科研、抄写资料等方式长期给予其间接资助。胡校毕业后回到宁波工作,后不幸病逝,撇下正在上学的两个女儿。来新夏获悉后,每逢节日和学校开学,都要给胡校家中寄钱物,直到两个女儿长大独立。

  …………

  2023年,经多年精心整理,来新夏门生弟子共同编辑的《来新夏文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卷1100余篇,共560余万字,涵盖历史学卷、方志学卷、图书文献学卷、人物掌故卷、序跋书评卷、杂著随笔卷及附卷七大门类,来新夏精研学问的一生,尽在其中。

  焦静宜翻开书页,将其中的故事娓娓讲给记者听。窗外,飘来秋日瓜果的芬芳;室内,弥漫着阵阵清雅的书香。渐渐地,天色已近黄昏。记者不禁想起诗人邵燕祥致来新夏的唁函:“余霞满天”。的确,他在余霞满天中走进历史。而在后学心中,这片霞光从未散去……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6日 0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