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新闻随笔】
作者:张丽(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近日,联合国旅游组织在浙江湖州举办的“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上,公布了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贵州黄岗村、四川基卡依村、江苏东罗村、浙江荻港村等4个乡村成功入选,使我国入选乡村总数达到19个。“最佳旅游乡村”这张中国乡村的新名片,是我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注脚,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乡土文化深厚底蕴、中国现代乡村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
散落于黔东南山地、高原峡谷与江南水乡等不同地理文化单元的“最佳旅游乡村”,共同勾勒出我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多元路径与深层逻辑。乡村全面振兴不是“千村一面”的复制粘贴,而是在延续本土文脉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在深挖特色资源中实现创新性发展。从黄岗村的非遗整体性保护,到基卡依村的生态民俗共生,从东罗村的农文旅深度融合,到荻港村的生态农业现代转型,每个乡村都在用好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上做足了大文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民俗风情得以保留,田园生态为韵、文化记忆为神,辅以现代科技与美学,不断创新农文旅产品、完善农文旅基建、优化农文旅服务,一个个鲜亮的农文旅品牌由此诞生。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升级与延链蝶变,使农民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为乡村全面振兴守住了生态底线与文化根脉,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协调的共生之路,绘制出一幅“环境美”“产业美”“乡风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乡村旅游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战场”,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引擎”,已成为拉动内需、畅通经济循环新的增长点。到乡村去,感受田园生活、体验非遗研学、观看“村”字头文体活动,使乡村旅游成为集合多元消费场景的休闲经济新形态,引领更具体验感、松弛感的休闲生活新时尚。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5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7.07亿,同比增长8.9%;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从热门民宿的“一房难求”到民俗表演的“一票难求”,乡村旅游的热潮反映了城市消费者慰藉乡愁、感受自然、享受闲适的消费心理,更成为激发内需潜能、释放内需活力的有力引擎,畅通了城乡要素流动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在扶持政策引导、文旅市场吸引下,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不断涌向乡村,为乡村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劲动力。另一方面,乡村的优质文旅服务、生态农特产品进入城市,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双向流动带来双向赋能,搭建起城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桥梁,缩小了城乡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差距,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在“最佳旅游乡村”榜单上,中国乡村入选数量持续领跑,是我国乡村全面振兴与全球现代乡村发展核心指标精准契合的最好印证。越来越多的中国乡村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乡村景观保护、乡村旅游带动、文化多样性传承、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样板。中国乡村正在向全世界展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讲述文化传承保护与文化创新发展相得益彰的鲜活故事,刻画乡村美好生活与现代社会建设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向全世界提供乡村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共建中共享的中国智慧,为破解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发展困境提供中国方案。
当前,中国乡村正以和美的样貌走进城市中心,走向世界舞台。未来,更多村落会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舞台上找到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在留住特色乡村风貌、守住独有乡愁的同时拥抱时代发展,让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篇章成为全球文明互鉴中闪光的一页。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7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