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陶文昭(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要“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我国将通过“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3个五年的努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两步走”战略安排的第一步。“十五五”时期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在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节点,党中央明确提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这一目标要求,集中展现了我们党以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在现代化关键领域展开攻坚,持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坚定决心,具有重要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
1.“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精神实质
成就非凡事业,离不开非凡的精神支撑与行动自觉。五年规划作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工具,通过具备战略性、前瞻性与协调性的顶层设计,将长期发展目标分解为可执行、可评估的阶段性任务,既确保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又能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发展航向,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五年规划的实施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动态演进、积极作为的现代化推进过程。党中央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要“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绝非时间维度上的简单递进,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系统总结过往奋斗经验基础上,所秉持的高度使命自觉与历史主动精神。
使命驱动,锚定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始终以实现国家现代化、推动民族复兴为核心目标。强烈的使命意识,是我国发展规划制定与落地实施的根本驱动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五”计划到“十五五”规划,我国发展规划体系不断完善成熟,有效引导资源配置,为重大战略任务的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十五五”规划承前启后,是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再动员、再部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对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对长期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明确提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正是这种使命意识的集中体现与阶段性宣言。这意味着我们党不仅为现代化建设设定了宏伟目标,更以高度的责任感与紧迫感,致力于在关键时间节点取得足以支撑全局、影响深远的突破性成果,推动现代化蓝图逐步转化为现实图景。
历史传承,把握推进逻辑。进入21世纪以来,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九大,我国先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战略部署,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最终圆满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升级与拓展。作为这一战略目标的第一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需要遵循循序渐进、梯次提升的推进逻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淬炼积累的“分步骤实现战略目标”的宝贵经验,为“十五五”时期攻克难关、取得“决定性进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积极作为,掌握发展主动。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体现了长远发展眼光,其核心在于通过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历史主动精神,意味着不是被动适应环境变化,而是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不盲目跟随他人发展路径,而是立足自身国情,走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秉持高度自信,在发展实践中既要善于顺势而为,把握有利机遇,也要敢于逆流而上,破解发展难题。形势越是复杂多变,越要坚持积极作为,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信心的重要性不亚于黄金,越是到关键阶段,越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十五五”时期,我国需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把握发展规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历史主动的姿态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历史方位
2021年—2025年的“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2026年—2030年,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必须精准把握“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全面做好“十五五”时期与“十四五”规划收官的衔接,同时统筹谋划好更长时期的现代化建设路径。
稳中求进,保持规划实施的延续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关键在于五年规划始终保持战略稳定性与政策连续性,“稳中求进”是贯穿其中的工作总基调。“十五五”规划要与“十四五”规划实现无缝衔接,形成“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工作格局。要对具有延续性、长期性的发展目标进行接续部署,确保“十四五”期间启动的重大项目获得持续的资金、政策与资源保障,顺利建成并发挥效益。需要明确的是,“决定性进展”并非简单的量的积累,而是质的根本性提升;并非局部的、单项的进步,而是全局的、系统的突破。在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时,必须准确把握阶段性要求,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科学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要在“十四五”发展基础上,推动各项事业实现质的飞跃,着力解决制约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瓶颈与深层次矛盾。
引领未来,奠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十五五”规划不仅要着眼于五年的目标,而且要放眼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乃至更为长远的目标。这就要求规划制定与实施必须具备深远的历史眼光与战略前瞻性,着力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在科技创新领域,既要解决当前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更要提前布局可能引领下一次产业革命的颠覆性技术;在人才培养领域,要构建能够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人才体系;在制度建设领域,要探索适应未来社会形态的国家治理模式。同时,要通过提升战略预见能力,对未来更长时期全球政治、经济、科技、环境、社会等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变革与挑战进行前瞻性研判,提前做好应对长远挑战的战略储备与适应性准备,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韧性与战略主动性。
3.“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关键环节
党中央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要“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不仅是时间维度上的阶段性要求,更是新征程上开展攻坚克难的动员令。“决定性进展”既要求在总量层面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绝大部分任务,更要求在质量层面打赢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攻坚战。这就需要聚焦最关键、最核心的领域,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实现发展质效的根本性跃迁。
以科技创新筑牢核心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核心战场,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支撑。只有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与发展的主动权。“十五五”时期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关键在于推动我国科技发展从“跟随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目前,我国已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成功跻身全球创新型国家前列。“十五五”时期,需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从1到N”的能力,同时重点破解基础性原始创新难题即“从0到1”的突破。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集成电路、新能源、深空深海等前沿领域,部署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培育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标志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以改革开放激活动力引擎。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探索推进的,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必然依赖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释放发展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问题谋划改革举措。“十五五”时期,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聚焦关键领域推动改革开放走深走实。要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推进制度型开放,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同时,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发展信心。
以安全发展构筑坚实屏障。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缺乏安全稳定的环境,一切发展成果都可能付诸东流。“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在更为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谋划自身发展,各类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现。在此背景下,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坚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推动国家安全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将维护国家安全贯穿于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经济安全保障能力,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强金融风险预警、防控机制与能力建设,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提高国民经济循环效能。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8日 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