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县中,怎样留住人、吸引人、成就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县中,怎样留住人、吸引人、成就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8 03: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探索县中振兴新路径①】

  生源从“出走”到“回归”——

县中,怎样留住人、吸引人、成就人

光明日报记者 唐芊尔

  编者按

  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县域普通高中占据普通高中的“半壁江山”,承载着近60%高中生的青春梦想。县中的学子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既需要知识的滋养,更需要信念的引领。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县域高中面临育人理念滞后、师资力量薄弱、培养模式单一等现实挑战,如何振兴县中,让县里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成为教育强国建设中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日前,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为县中振兴指明了方向。本期起,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为县中学子点亮前程、为县中教育开拓新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

县中,怎样留住人、吸引人、成就人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高中新生在操场上做“撞马”游戏。陈彬摄/光明图片

  “现在看来,当初让孩子留在家门口读高中,这步棋真是走对了!”说到正在读高三的女儿徐赞,父亲徐增秋的欣慰溢于言表。女儿在河北省雄安新区雄县第三高级中学就读两年多,徐增秋明显感受到了她身上的积极变化:“学习更自觉,目标更清晰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徐增秋清晰地记得,十多年前,县里只有一所普通公立高中。“那时候,家长们绞尽脑汁把孩子往外送,‘出去读’几乎是‘有出息’的同义词。”

  “最近几年,县里新建了两所高中,加大了投入,本地高中办得越来越好。”徐增秋说,“现在家长们聊起来都说,家门口就有好高中,谁还把孩子往外送?”

  这样的变化,在各地并不是个例。今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铁安带领团队走访了位于中西部的河南、湖南、河北、山西、贵州和陕西共6个省12个县市的24所高中。“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调研的县中里,生源外流现象明显减少。”李铁安说。

  对于这些正感受“回暖”的县中而言,生源从“出走”到“回归”,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县中逐渐走向“振兴”,其中秘诀何在?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日益回暖

  县中重现吸引力

  “作为一所山区县中,我们曾真切地感受过‘失血’之痛。”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一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向言振坦言。他介绍,石门县是集山区、脱贫县、革命老区于一身的县域,该校70%生源来自农村,80%为民族学生,留守儿童比例高。

  他向记者展示了两张图表,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文字,详细记录了学校2009年以来生源和师资流失的情况。“2009到2019年这十年间,每年中考完成录取后,不来学校报到的学生总有数十人,其中不乏全县前100名的尖子生。不少优秀教师也选择离开,包括一些市、县级骨干教师。”向言振痛心地说,“好学生想走,好老师也留不住,质量怎么提升?这种恶性循环,一度让学校面临教育质量‘塌陷’的危局。”

  然而,最近五年,学校生源和师资流失的形势发生了逆转。“仅有个别学生正常流动,教师队伍也趋于稳定。这证明,只要路子对、措施实,县中不仅能留住人,更能成就人。”向言振话语间满是振奋。

  作为雄县教育高中总校负责人,王卫平记忆犹新的是,2021年,他刚接手的雄县第三高级中学正处在困境之中——这所伴随雄安新区成立而建、2019年投入使用的学校,因教育理念落地不畅、家长们对新学校质量存疑,出现了生源流失、教师接连请辞的情况。

  “当时四处投来的不信任目光,像针一样扎在我们心上。”王卫平回忆道,“我们意识到,必须主动求变,寻找提升教学质量的突围之路。”

  转折在2022年的高考后到来。“经过一系列努力,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科上线率表现亮眼,还出了多名高分考生。”王卫平说,“家长们对学校曾经流失的信任,被实实在在的成绩赢回来了。”

  “得益于本世纪初就开始的教育改革,大约在10年前,晋中市11个县(区、市)就已实现了每个县都有一所优质示范高中的目标。”谈及当地县中的发展,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贺利捷底气很足。

  然而,时间回到20年前,晋中的县中发展也曾面临艰难选择:当时晋中共有67所普通高中,布局分散、规模偏小,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制约了教学效益的提高。是集中资源打造一两所“超级中学”,还是着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高中”?

  “在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坚定选择了后者:我们不要造成资源垄断的‘航空母舰’,也不要散弱无力的‘一叶扁舟’,而是要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的‘精锐舰队’!”贺利捷说。

  “说实话,要是搁十多年前,你问晋中的老百姓,为啥让孩子留在县里读高中,他能跟你眉飞色舞讲半天,觉得是件稀罕事。”贺利捷对记者说,“但现在你再问,好多家长反而会愣一下,觉得这问题没啥可答——‘家门口就有好学校,留下来念书不是天经地义吗?’老百姓这种变化,恰恰说明,优质高中教育,在晋中正变得自然而然。”

县中,怎样留住人、吸引人、成就人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中学生冬季运动会上,来自内蒙古9个盟市的689名中学生参赛。王正摄/光明图片

  破局之道

  “统筹”打出组合拳

  调研中,记者看到,当前“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县中”已成各地普遍共识。但在各地县中积极“自救”的实践中,为何有的成功“回暖”,有的却收效甚微?县中从“想振兴”到“真振兴”,关键何在?

  在采访中,多位受访者反复提到一个关键词:统筹。

  “石门一中近些年的变化,与我们多年来推行的‘平行分班’机制密不可分。这绝不是简单的平均分配,而是一场仔细考量、精心设计后的校内统筹实践。”向言振告诉记者。

  “在分班环节,我们对生源和师资实行‘精密统筹’,确保所有新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向言振介绍,“新生入学时,我们综合运用循环编班、交叉编号等多种方法,并由班主任最终抽签定班,确保各班生源在初始阶段的学业水平、性别比例、学生特长等方面均衡。在师资配置上,我们坚持‘老中青’三代教师科学搭配,同时对高二、高三科任教师实行选聘和末位流动机制。”

  “在整体均衡的基础上,我们也强调对学生的分层统筹。”向言振说,“我们对特殊需求学生精准帮扶,对普通学生全面提升,对拔尖学生重点催化。就像打理花圃,既要把弱苗扶正,也要让鲜花怒放,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最大成长。”

  “我们深知县中振兴不能只靠一两所明星学校。必须打好‘统筹’这张牌,让优质资源在县域学校间流动起来。”王卫平表示。

  “在县教育局统筹下,我们完善了雄县高中教育总校职能,对雄县三所高中的教学、教研、资源配置等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大教研、大德育、大评比’等活动,打破学校间隔阂,实现优质经验的快速共享和推广。”王卫平介绍。

  “2021年,针对雄县第三高级中学年轻教师占比高、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的情况,我们通过统筹调配机制,从雄县第一、第二高中选派部分骨干教师跨校支持。”王卫平说,“这些教师通过抽签和自愿调剂相结合的方式均衡分配,与原有教师团队形成‘老中青’结合的良好梯队结构,有效化解了薄弱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提升了教学质量。”

  如果说石门一中和雄县分别从校内统筹和县域统筹角度做出了有益尝试,那么在山西晋中,这项教育改革则被推向了更高一级的市域范畴。

  晋中这支县中“舰队”的组建便始于资源统筹。通过市域整体规划,晋中将原本分散的67所高中整合为16所省市级示范高中和9所特色高中。“我们累计投入35亿元,确保每个县都有一所优质高中作为‘旗舰’。”贺利捷说。

  “硬件均衡只是起点,真正的突破在于市域层面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贺利捷说,“主要有两项政策,一个是渐进式推行优质高中指标100%到校,另一个是严格限制跨县招生。‘两个轮子一起转’,让全市县域教育生态实现了良性循环。”

  指标到校政策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用了整整十年时间逐步推进。“从2001年5%的试点开始,到2010年终于实现100%全覆盖。”为确保公平,晋中市还设置了“初中片区内学校连续就读三年”才能享受指标到校政策的门槛。“这个规定很关键,有效遏制了投机性的择校行为。”贺利捷说。

  与此同时,2010年起,全市普通高中包括市直高中都严格执行不跨县招生。“这两项政策的实施产生了巨大的连锁反应:薄弱初中重新焕发活力,农村学生上好高中机会大增,各县中都迎来了发展机遇。”贺利捷说,“最重要的是,我们让教育回归了本质——不是抢生源,而是育人才。”

  直面挑战

  不断探索“统筹”路径

  “县中振兴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是否能运用好‘统筹’这一方法论。”李铁安基于对县中问题的长期调研和思考指出,“县中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受生源影响,还涉及师资、管理、教研、资金等多重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其影响范围往往超越县域边界。若缺乏市域或更广层面的政策协调与区域协同,极易引发资源虹吸效应,加剧区域间教育失衡。唯有通过跨层级协同与资源整合,才能破解结构性矛盾,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等六部门日前发布的《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要探索市县结合管理体制改革。在普通高中以县级为主管理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市级在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教育评价、规范办学等方面的统筹力度,着力补短板、兜底线、促公平。这一具体要求为各地在县中振兴过程中加强市域统筹指明了方向。

  顶层设计的框架逐渐明晰,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基层实践。对于各地和县中而言,在落实“统筹”要求时,还面临哪些难题?还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贺利捷向记者细数了当前晋中市县中发展面临的几大挑战:“一是教育观念滞后,仍普遍存在‘时间+汗水’的粗放式育人思维;二是师资队伍整体偏弱,受地域待遇所限,优质师资‘引不进、留不住’,制约教学质量提升;三是育人方式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特色课程体系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还未完全建立。”

  针对以上问题,李铁安建议,需加强多方统筹:“在师资配置上,建立市域统筹的师资流动体系与教研共同体,以数字化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学校发展上,引导各校错位发展,打造‘一校一品’特色格局;在评价体系上,推行增值评价与多元考核,破除‘唯分数’导向,激发办学活力。”

  此外,李铁安还特别关注未来人口变动对县中发展的影响。“当前,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城镇化的推进,正深刻改变着学龄人口的规模与分布。在推进县中振兴过程中,必须将未来人口变动趋势作为统筹规划学校布局的重要依据。”李铁安表示,“各地需建立人口动态监测机制,精准预判学龄人口规模与空间分布变化,避免教育资源错配。对于人口流入地区,应前瞻性扩充学位供给;而对人口流出区域,则需转向内涵式发展,集中资源提升现有学校质量。规划需兼顾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增强学校布局的适应性与灵活性,确保教育投入的长期效益。”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8日 14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