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走进乡村看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冯家照 高建进

“豸下莲乡”文旅度假区水源片区。叶先锋摄/光明图片
洁净有序的街巷、碧水汩汩的溪流、绿树葱郁的环山;老人闲谈、孩童嬉戏、游客漫步……走进素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冠豸山“后花园”美誉的福建省连城县塘前乡,一幅美好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游客在这里的第一感受是,塘前乡唤醒了他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这是该乡以“文明有象 豸下塘前”乡村文化会客厅示范片建设为抓手,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的生动实践。2024年5月,龙岩市实施“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采取“1+N”建设模式。“1”即利用村中闲置资源建立乡村文化会客厅主体空间,“N”即立足各村资源禀赋,配套整合其他文化设施、场所,串点成线、连线成面。
50多个精品乡村文化会客厅在龙岩落地生根,塘前乡更是别具一格。走进坐落于冠豸山后山的“中国传统村落”迪坑村,碧水潺潺的溪流穿村而过,堤岸上的文化长廊重现了纪晓岚题写“文明有象”匾额的场景。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二十八年初,时任福建省提督学政的纪晓岚慕名游历冠豸山,想起乡试中表现突出的迪坑村考生江龙蟠,便欣然前往。途中偶遇村民,皆以礼相待;行至村口,书声琅琅、习武成风;步入村中,房屋错落、纸坊林立,邻里和睦、老少怡然。纪晓岚赞叹“此乃世外桃花源也”,与江龙蟠相谈甚欢,遂挥笔题写“文明有象”,勉励江氏子弟崇文重教、弘扬道德、恪守忠孝,这一嘱托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迪坑人。
“‘文明有象’是塘前乡最具特色的文化标识。‘文明’指文采光明、文教昌明,‘有象’喻世事昌平、景象美好,其核心内涵包括忠诚为民、昌教兴文、重道崇礼、勤勉奋进、人和业兴。”塘前乡党委书记俞梅惠表示。
塘前、迪坑、水源等村庄紧密相连、一衣带水,“文明有象”已成为全乡崇尚文化、赓续文明的代名词。塘前乡整合客家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知青文化等优质资源,在多村“连片打造”集红色教育、文明实践、民俗文化、特色文旅于一体的乡村文化会客厅示范片,探索文化兴乡之路,为“文明有象”赋予全新实践内涵。
今年8月,以“荷美塘前·文明有象”为主题的连城县塘前乡第七届荷花节拉开帷幕。百亩荷塘碧波荡漾,粉白相间的荷花与翠绿的荷叶交相辉映,构成夏日里的独特景致,八方游客与艺术家共赴这场夏日莲香之约。

塘前乡“冠豸山第一漂”。黄水林摄/光明图片
“塘前乡的活动太丰富了!在这里,孩子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荷花,还能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增长见识,非常有意义。”游客马桂娥一来到这里,就沉醉在塘前乡的古色古香中。
如何让古村古建古文化焕发时代生机?塘前乡活化利用古建筑、老祠堂及荒废厂房,争取资金修缮塘前村贻谷堂、宝鉴堂、有积楼,水源村知青点,迪坑村进士第、儒林第等建筑,串点、成线、拓面,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
“我们深耕乡村旅游,打造了旅居康养、研学教育、知青文旅、农耕体验等业态。这些文旅‘名片’吸引大批研学学子和游客慕名而来,让古建筑重焕活力。”俞梅惠说。
不仅有古建筑,在塘前乡,你还可以看到国粹京剧与国家级非遗连城提线木偶戏同场登台,演绎《东方赞》《白蛇传・游湖》等经典剧目……自2024年3月上琴村京剧协会成立暨京剧文化广场活动启动以来,这样的精彩场面在塘前乡各村轮番上演,为村民送上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秉持“文化惠民”初心,塘前乡以乡村文化会客厅为核心,打造群众文化“主阵地”,成功举办“荷花节”“春晚”“京剧交流会”“元宵游龙”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实现以文化人,推动“文明有象”在新时代代代相传。
产业兴旺是“文明有象”的重要内涵,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在水源村的食用菌大棚里,一袋袋菌棒整齐摆放,饱满的香菇争相冒头,村民们忙着采摘、分拣、烘烤。近年来,塘前乡构建整乡推进的食用菌种植产业联合体,充分发挥联农带农效应。目前,塘前乡塘前、上琴等多个村共种植约12万棒食用菌,“一乡一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有效促进了村民致富。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塘前乡着力整治20多口群众反映强烈的“臭水塘”,引种十余个品种的荷花,打造“豸下莲乡”。同时,引进旅游企业,完善亲子漂流、水上乐园、田园民宿等项目,开发融合客家、红色、生态文化的特色旅游线路,大力发展集文化、旅游、研学、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如今,“豸下莲乡”文旅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实现农产品销售和旅游营业收入约80万元。
干群同心,和谐共建。塘前乡以乡村文化会客厅为载体,传承“文明有象”文化内涵,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多种乡村治理模式,将普法宣传、好人好事、移风易俗等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弘扬时代新风,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8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