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袁正宏(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摆在新时代医学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格局,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回应人民群众对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新期盼,医科院校须牢记初心使命,发挥医学专长,积极服务群众,全面深化医教协同改革,加快培养心怀“国之大者”、有情怀、有温度的卓越医学人才,着力回答好“强国建设,医学何为”的时代命题。
全面理解新时代医学人才的核心素养。新时代医学人才既要具备勇攀医学科研高峰、磨炼高超医术的卓越实力,更要涵养守护人民福祉的“有温度”的大爱。
“卓越”体现为专业、创新、学习能力的有机统一。专业能力在于精深,要求人才掌握扎实知识与临床技能,具备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洞察与应用能力,在复杂场景中精准施治。创新能力在于前瞻,要求人才面对未知领域与技术瓶颈,敢于攻坚,在公共卫生、新药研发、医工交叉等方面有突破意识,推动医学实现跨越发展。学习能力支撑可持续发展,在知识快速迭代的今天,医学人才须保持开放心态,具备知识体系自主建构与持续进化能力,方能始终立于时代前沿。
“有温度”的大爱,融合了仁爱之心、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仁爱的温度体现为对生命的敬畏,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文的温度植根于济世为民的初心,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三十余载深入基层、接力奉献,到一代代上医人忠于职守、精心诊疗,均是以行动诠释医者使命。使命的温度升华为服务国家的担当,将个体关怀转化为对人民健康与民族复兴的责任意识,在党和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
“卓越”与“有温度”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构筑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素养基石。
培养卓越的“干细胞式”医学人才。“病日新兮,医亦日进”,需要我们紧追疾病演化步伐,培育胸怀“国之大者”、心系人类未来、基础能力扎实、具备多维潜能、自主更新迭代、不断重塑新知的卓越“干细胞式”医学人才。这不仅要理念更新、技术革新,更要体制机制、培养体系和科研范式的系统性改革创新。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医学教育协同水平。要大力推动医教协同与产教融合,加强医科与文社理工交叉,促进基础、临床、预防、药学、护理等医学学科内部深度有机融合,着力探索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的医学路径。进一步强化附属医院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实现“教学—临床—科研”一体化培养目标。要深化临床八年制教育改革,推动培养阶段的全链条优化,使学生具备多学科素养、强临床能力和深科研潜质。
坚持“四个融通”,重构医学教育未来体系。要通过多元融通、本研融通、招培用融通、教与学融通的系统性设计,加快实施医学学科系统性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学科交叉为特色、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培养体系,跳出学科旧有框架,组建跨院系跨学科教学团队,重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使医学教育真正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持续将前沿成果和产业新技术转化为实务实训和案例类课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聚焦前沿与交叉融合,打造医学教育创新高地。加快AI赋能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质量推进“医学+AI”大课、双学位项目及AI赋能医学教育平台建设。同时,全面推进医防协同、医药融通、医护促进、中西医结合等未来学科建设,精准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在重大疾病诊治、未来健康、智能医学等领域重点布局,全力打造顶尖医学人才培育的新高峰。
培育“有温度”的医者仁心。高超医术须由高尚医德来驾驭。培养“有温度”的医者,必须坚持价值引领,将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教育贯穿始终。
赓续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医科院校要坚持用好院校历史这座“富矿”,建立历史文化育人资源的长效转化机制。系统性挖掘院校史中的先辈楷模与精神谱系,多渠道活化开发“新生入学第一堂校史思政课”,以创排主题剧作、建设文化空间等形式,将历史上的人物故事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学的育人载体。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理解医学前辈的初心,完成从“职业认同”到“使命认同”的深刻升华,从源头筑牢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想信念之基。
滋养人文精神,践行初心使命之本。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系统构建“课程—教材—基地—师资—研究”“五位一体”的特色教育体系,将价值引领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人文关怀模块、在临床实践中强化沟通能力训练等方式,将医德教育如盐在水般渗透到临床带教、科研指导与病例讨论的每一个专业环节,推动学生从“技术本位”向“整体关怀”的高度跃升,为增进医患交流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打好坚实基础。
强化责任担当,开创实践育人新局。将社会实践提升为医学生培养核心环节,形成专业融通、本研贯通、师生同行的队伍模式。持续深化医科院校师生医疗志愿服务团体组织化、规范化和日常化建设,构建“品牌牵引—实践深化—荣誉激励”的育人体系,以“实践—反馈—激励—引领”的良性循环,将理想信念与职业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在服务人民健康福祉和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中担当起责任和使命。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8日 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