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王 丹
据报道,历经两年攻坚,随着最后6439户告别“拎马桶”,9月底,上海“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这标志着,在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居民早起倒马桶彻底成为历史。这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又一座里程碑,是城市发展新的温暖注脚。
“拎马桶”,对上海年轻一代或许陌生,却是不少老上海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在逼仄的里弄、老旧的房屋中,因缺乏独立卫生设施,清晨倒马桶成为几代人的日常。“拎马桶”看似事小,实则关乎个体尊严与生活品质,是不折不扣的民生大事。这个困扰民众的生活难题,也成为检验城市发展成色的“试金石”。
这场告别之旅,绝非一蹴而就。听起来简单的卫生设施改造,实则困难重重。改造区域往往空间狭窄、房屋结构复杂,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不仅需要破解管线布设、空间重构等技术难题,还要协调居民多元诉求,化解现实矛盾。面对这道复杂的民生考题,上海以“一户一方案”精准施策,广大基层干部用心用情积极奔走,最终在这份答卷上写下充满温度与智慧的答案。
下决心解决如厕这件民生大事,并非源于上海一地。早在2019年,中央八部门就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由景区到居民区,由城市到乡村,这场变革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推进了城乡文明建设。无论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多快,都不能忽略任何一个角落,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人——这正是上海告别“拎马桶”这些故事最触动人心的地方。事实也证明,只要各级政府部门不忘初心、真心为民,始终从人民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就一定能找到破解民生难题的最优解,也必然会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汇聚起推动城乡发展的强大合力。
当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7%,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日益提升——不再满足于“有没有”,更追求“好不好”。在这一背景下,改善和保障民生所面对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攻坚之际,更需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创新治理的锐气。始终坚持“民生无小事”的价值导向,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施政所向。在此过程中,既要善用“绣花功夫”推进精细化治理,于细微处见真章;也要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与群众主体地位,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进一步凝聚共识与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改善和保障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迈向“十五五”,悉心守护千家万户的“小确幸”,让发展的温度更加可感可触可及,亿万民众将收获更加扎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国式现代化也将获得更深厚持久的动力、铺展出最温暖动人的底色。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9日 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