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刘 习 陆 健
浙江杭州黄龙越(杭)剧团的戏台上,花旦演员余玉婵正和同事们紧锣密鼓地走台。台下,梅花奖得主王杭娟从眼神、唱腔,到手势动作、走位节奏,事无巨细地指点着。尽管已经退休,她依然惦念着这方舞台。这样的师徒关系也被带入微短剧《化蝶》的表演中。
“以越剧为基底,我们设计了16集融合家庭伦理与时空奇幻的剧情。在剧中,女儿穿越到母亲的青春年代,助力母亲实现舞台梦。”微短剧《化蝶》制片人钟柯楠介绍,余玉婵饰演母亲余婵,王杭娟饰演的庞桂仙在剧中也是余玉婵的老师。
从舞台表演到影视创作的转化并不容易,与现实呼应的剧情刚好让她们找到了抓手。“微短剧中跟老师学戏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日常,很多关于剧团创作和表演的剧情也都是后台常发生的事情。”在剧中饰演女儿黎君的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郑蒙蒙分享她的感受,“表演时,王老师一个推眼镜的动作,人物状态就能被妥帖地表达出来,这恰恰是微短剧需要的自然表达。”
“从程式化、标准化的戏曲唱腔和身段中‘松’下来,是我们3位演员在微短剧创演中面临的共同课题。”走台结束的余玉婵说,“但更多的依然是对越剧表演和表达方式的遵循。让观众感受地道的越剧文化逻辑和精神内核始终是第一位的。”
在承袭越剧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内核上,创作团队从项目策划起就下足了功夫。“我们邀请专业老师加入,一起进行剧本创作。剧本打磨过程中,主演全程参加,针对表演细节提出专业意见。不止如此,拍摄所使用的道具和戏服都和传统越剧表演保持一致,演员妆造也都由戏曲妆造团队完成,争取从细节上保留非遗文化的真实性和专业性,还原越剧舞台的精美性。”钟柯楠说。
当然,仅仅依靠文化传承的传统表达,对于靠短平快的特点获取用户关注的微短剧而言还不够。巧妙地设置悬念、留下“钩子”是个技术活。“剧情方向的悬念是微短剧设计的常规手法。让我惊喜的是,在《化蝶》中,有些集与集之间的过渡,靠的是大段华丽的越剧唱腔。”郑蒙蒙满心满眼的欢喜,“这说明大家爱看越剧,喜欢这种文化。”
“今年3月《化蝶》上线,截止到9月,在微短剧平台热度值2000万+,社交媒体平台播放量120万+,话题度136万+。”钟柯楠补充说。“我身边的小姐妹都爱看微短剧。”唱了40多年越剧的王杭娟,对新事物依然充满好奇和探索欲。
“以前演出散场看到的戏迷都是叔叔阿姨,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啦!”郑蒙蒙分享近来的观察,“更多人通过微短剧了解到越剧等传统文化,同时也有更多资源供人们便捷获取,传承和保护文化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
《化蝶》取景地在杭州市西湖景区北山街沿线的黄龙越(杭)剧团,其中一幕就在北山街沿线的西湖边拍摄。“古朴的建筑、宜人的风景让观众在剧集外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韵味。”余玉婵说,“非遗就像一颗宝石,创新让它更立体、更璀璨!”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9日 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