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苏 雁
“盛春老师,我想在自己的婚礼上手持一把喜庆的绢宫扇,您能否推荐最合适的给我?”10月15日,一位女孩在直播间里向盛春请教。兼具传统韵味与新潮设计的非遗“苏扇”,正成为年轻人购物车里的心头好。
盛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扇技艺”苏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广受关注的微短剧《一梦枕星河》中绢宫扇的顾问。“这部微短剧播出后,关注苏扇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盛春告诉记者。
《一梦枕星河》讲述的是“苏扇”非遗项目传承人朱依然与海归古城保护工程师沈枫共同守护、传承非遗文化的故事。
盛春告诉记者,“苏扇”又称“苏州雅扇”,主要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剧中女主角朱依然复原的“桐叶扇”是一把异形绢宫扇,现实中正是出自盛春之手。她通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联合苏州其他门类的非遗传承人,对清朝宫廷藏扇绢宫扇进行了成功复刻。
“《一梦枕星河》充分利用在地文化资源,集中呈现了江南非遗文化、古城保护与更新、中新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30年的蝶变历程等内容,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现实题材,凸显出当代苏州熔古铸今、融通中外的人文与经济特色。”该剧总策划、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沈玲表示。
千姿百态看非遗,精美绝伦见手艺。在苏州,越来越多的微短剧将镜头对准非遗题材,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剧体验。例如,《搬砖吧,大小姐!》聚焦“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展现非遗的独特风采;《十全拾遗苏非非》系列短片融合苏州多个非遗门类,带领观众体验十全街的非遗魅力。
“通过这些微短剧,我们不仅看到了苏绣、缂丝、玉雕、宋锦等至今依然活跃的苏州手艺,也看到了‘择一事,终一生’的传承。”网友钱晓林如此评价,这些微短剧看似玩的是创新形式,实则体现的是非遗传承的内核。
政府层面出台的扶持政策,为微短剧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2024年12月,苏州制定出台《苏州市促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并全力打造“一园多区”的微短剧产业布局。苏州发动全市微短剧企业积极响应“微短剧+”创作行动,2024年以来,全市已有4部微短剧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微短剧的流行创新了非遗的表达方式与传播途径,让此前“养在深闺”的非遗鲜活地跃入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视野,同时也激发了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灵感。近年来,盛春和她的团队陆续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出了22个苏扇直播间,销售的同时,也普及非遗知识,提高了大众的审美情趣。
“通过直播,我发现自己的主流客户基本上是22至35岁的年轻人。”盛春深有感触,现在一些非遗技艺面临濒危性保护的困境,一方面是受限于材料的获取与成本,另一方面是因为未能满足当下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和审美偏好。明确这点后,她将苏扇的螺钿镶嵌的面积扩大,营造出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视觉效果。如今,她的直播间销售额在同品类中处于领先位置。市场销路打开了,非遗传承中最核心的人才短缺问题也迎刃而解。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9日 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