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访谈中描绘同代人的写作风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访谈中描绘同代人的写作风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9 03: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鲁 敏(江苏作协副主席)

  舒晋瑜始终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前线,在写作与文本的第一现场,把她近三十年深度访谈对象的名字摘出来撒向天空,就是一张中国当代文学的群星图谱。读她的文学访谈,能看到一代代作家学者身上的时间淬炼与岁月剪影,更看到她作为与谈人和记录者跨越丘壑的经年跋涉,看到她在采写背后的海量阅读与深入不懈的追问。当代现场这巨象般连绵的文学与学术群山,需要舒晋瑜这样兼具眼力、耐力与笔力的长期主义者,从中雕刻出一个个独立、热烫、隽永的,带着时代气息与温度的创作者和思想者。最近,她又推出《从夹缝到通途——深度对话70后作家》。作为舒晋瑜的同龄人,也作为与她有过数次深度对话的写作者,捧读此书,尤为亲切,也尤为感慨。

在访谈中描绘同代人的写作风景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5年9月出版

  70后而今半数已是“半百”,迢递接力的写作长河中,当是中流砥柱的慷慨击拍之辈,然而这一代人整体略显“晚熟”,成长之途亦多有曲折,这里有整体外部世界文化消费图景的推演运转之变,也有个体路径的漫长抉择与旁逸斜出,还有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与乖张。从舒晋瑜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一个有趣的轮廓,我们这一代人的出身与经验,有相当一部分比如徐则臣、魏微、李浩、乔叶、张楚、王十月、田耳、肖江虹等,包括我,都经过漫长、缓慢的移动,考学、打工、就业、成家、再教育等,从乡村到小镇,到县城到城乡接合部,再到省会甚至首都,这不只是地理上的变迁,更是一代中国人由乡村到城市的路径,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与受益者。我们大部分人都有着在乡下滚泥巴长大的朴素而柔软的童年,有略带贫瘠却不至匮乏的乡村记忆,一般在20岁前后即完成对城市生活的主动介入与急切占有,这些乡村加都市、淳厚加铁硬的经历,又进一步与我们的阅读、教育、交游发生着复杂的物理与化学交合作用。

  舒晋瑜一直关注写作者的阅读与审美养成,她在《中华读书报》上主持的“作家枕边书”系列传播甚广。在这一本访谈中,也有相当的篇幅涉及各位写作者的阅读、文本技术构成、审美理想等。我们这一代人,在未熟未萌之期,非常幸运地遇上了20世纪80年代末全面繁盛起来了的出版业,世界各语种文学作品大规模翻译引进,还有版本不详但交易活跃的碟片市场,这使得我们哪怕只是身在县城、身在小中专、身在工厂流水线,除了乡间能找到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之外,也得以接纳海外经典的大水漫灌,被口耳相传的通俗大片或艺术闷片洗礼,包括接触到各种现代性与后现代的思潮和论争,这养成我们消化力极强却有点儿不求甚解的好胃口,伴随着体格成长,也在努力吸纳和积蓄着一切的力量与可能。

  从舒晋瑜写的采访手记中,可以看到她对同代人的体察,这里面带着她自身的成长经验,也带着她对数代写作者的规律性推演,从而分析到70后作家身上的某种共性,某种交融的特征,比如故土温柔与城市铁血、精神至高与为人世故,形成这一代写作者的不同面貌。这是一群明暗交错、略带摇摆的夹缝中的面孔,带着碍眼的胎记与局限性,也带着苦涩的雄心。

  说到夹缝,舒晋瑜多次用不同角度,与作家们探讨市场与写作、声名与写作、读者与写作之间的张力关系,到底为什么而写作,写作通向哪里?这些问题,对70后而言,可谓刀刀指心,处处尴尬。我们既没有体验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位写作者可能凭一个中篇或短篇就名扬文坛乃至洛阳纸贵的文学热点时期,也不像80后创作者可以通过商业出版与市场之手赢得自己的忠实读者。70后大都面向传统文学期刊投稿发表,吭哧吭哧写,热不热冷不冷地,夹在中间,好像还没冒头,就过去了,畅销无缘,声名几无,多年来好不容易积累下的期刊读者也都人至中年,乃至渐老,正在渐渐离开小说阅读——从出生、成长到存在,似乎始终在夹缝之中。

  然而,夹缝处,如同洋流交汇之处,水流险峻,水土养分却也最为富饶,兼容并蓄之力最为持久,若是能从这窄门中走出,从这激流中挺身跃出,则光亮自现,征途阔哉。在这本对谈里,舒晋瑜总能抓住每位作家的某个“拐点”,他或她在调整,在加速或减速,在改换跑道,在大口喘气用力呼吸。如同灵敏的快门,她用笔刻录下了这个“变幻”的时刻,这微妙而重大的跃升。对这种“拐点”的发现与刻画,我想对更年轻一代的写作者来说,也许会有启悟或会心之意。因写作之路向来如此,道阻且长。

  书名是对70后整体状况的一个精准概括,也可以说是美好的祝福。70后走到今天,不只是收入此书的18位,还有她仍在继续跟踪关注之中的更多同代人,他们、我们、你们,脚跨城乡两处、汲取中外补养、走过冷暖交汇的一代人,已走出各自的风景,不觉中已然来到一片澄明开阔之境。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9日 14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