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多路径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多路径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9 04: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点评】

  作者:刘承芳(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年来,各地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亮点纷呈。其中,科技创新、人才赋能与生态治理,正在成为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关键路径。

  无论是改造盐碱地、培育新品种,还是智能化田间管理、高附加值深加工,都需要科技的支撑,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动力。从生物育种改良作物性状和品质,到智慧农机降本减排增效,再到物联网精准监测治理和绿色技术循环利用,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实现绿色高效生产与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改变了农业,数字技术则改变了农村。随着新基建向乡村延伸、物联网感知设备加快部署,农村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同时,农村电商、智慧物流和冷链体系的建设,畅通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通道。农村电商和直播带货等使农民能直接对接城市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增加收益。数字农文旅、数字金融的兴起,则帮助乡村挖掘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拓宽融资渠道。此外,依托数字化综合治理平台,实现了政务数据共享和村务公开,提高了农村基层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拓展了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资源,是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下沉的重要体现。

  人才是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资源盘活利用的关键要素。没有人才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将成为无源之水。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发展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严重。因此,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把人才振兴放在突出位置。

  “引得来”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前提。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条件,吸引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返乡就业创业。“用得好”是激活人才效能的关键。引进人才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取决于机制设计。通过技术协作、股份合作等方式,可将人才有效嵌入产业链条,推动知识、技术与产业深度结合。同时,立足长远,完善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懂技术、善经营、能创新的“土专家”“田秀才”,形成引育并举的协同互补机制。“留得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应完善激励机制、待遇保障与发展通道,强化社会认同与文化归属,让人才不仅“愿意来”,更“安心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底色,也是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要资源。首先,环境治理是前提。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不仅直接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也为乡村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同时,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的韧性,为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发展绿色农业是核心。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与定额制使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举措,可推动绿色种养循环,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化。再次,生态产业是重要抓手。依托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等,发展休闲观光研学农业、康养产业和农文旅经济,为乡村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最后,生态价值实现是长远之策。可通过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生态产品品牌认证等制度创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收益,形成“保护即收益”的长效机制。

  总体来看,科技创新提供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人才下乡激发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生态治理则绘就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三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力,正在共同塑造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项目统筹:光明日报记者 方莉、赵斌艺、栗念跃)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9日 07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