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 王海磬
苏州民营企业家之家的供需对接屏幕前,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便为企业对接上了急需的信息资源;杭州万事利科创中心的智能车间里,消费者刚在屏幕上勾勒出心仪纹样,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生成设计稿,两小时后一条定制丝巾便新鲜出炉;上海长宁的“硅巷”,西井科技的无人重卡技术已落地28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国内外航运业200余家巨头客户——行走在江浙沪的产业园区与科创街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扑面而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这一部署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有利于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近日,记者随中央统战部“走进民企看‘质’变”主题采访活动赴江苏、浙江、上海民营企业生产一线,关注到三地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围绕促进“两个健康”精准发力,通过政策赋能、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企业家队伍培育等多元举措,为民营经济注入强劲发展动能,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在江浙沪大地徐徐展开。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智元机器人在进行“才艺”展示。新华社发
政策精准赋能,营商环境持续升级
会议室里,借助人工智能声像追踪技术,摄像头会根据发言者动态调整和定位,发言者只需正常讲话即能让声音传遍每个角落,会议记录能够一键生成;汽车驾驶舱内,随着工作人员发出语音指令,智能导航、多媒体娱乐等多种功能在人机交互中迅速实现……走进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智能生活场景一一展现在记者眼前。
“企业2008年落户苏州,近年来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分公司和研究院。依托自主研发的全链路智能对话系统定制开发平台、百亿量级行业语言计算大模型,企业成为‘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承建单位。”思必驰副总裁李春梅说,“企业成长,离不开良好营商环境的滋养。当地政府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园区的产业生态也为‘AI+行业’的供需对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企业不断壮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生动写照。今年7月,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阊胥路32号的苏州民营企业家之家正式揭牌,成为集党建引领、政策宣讲、文化交流、产业链对接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苏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王蓓蕾介绍,苏州市工商联通过精心打造“企业+”工作矩阵,启动百家民企“企业+”供应链沙龙对接系列活动,已汇集125家企业提供的148项优质产品与服务,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有效提升了政务服务精准度与便捷度。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家感受最直接、理解最深刻。2015年诞生在上海长宁的一个小街巷,西井科技以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为起点坚持创新突破,用10年时间将中国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带到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今天西井科技的智能产品和服务已覆盖海陆空铁、工厂等多个场景,这和上海本身的开放创新包容的文化有很大的关联。”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黎敏介绍,近年来上海相关部门组织专题培训、建立重点企业服务群、拓展国际商会合作,多措并举支持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为企业出海护航。
“政府暖心服务,承诺的事情都能落实到位,这让我们企业家感到踏实。”在浙江省工商联组织的“亲清直通·政企恳谈会”上,一名企业家的话道出了众多民营企业家的心声。
浙江省连续4年出台“8+4”经济政策体系,将民间投资要素保障比重从70%提升至80%,通过“三张清单+三项机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日前,浙江省制定出台《深化落实“三个到位”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其中加大民营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强化民间投资要素保障、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企业生态等多个具体措施,为民企提质增效保驾护航。

工人在位于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的一家线缆公司车间进行生产作业。新华社发
创新协同发力,企业向新动能强劲
谐波减速器,是机器人的“关节”,对工艺要求极高。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持续创新,攻克材料选型、柔性轴承等难题,将传动误差控制在10弧秒以内,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
一个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彰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活力。绿的谐波所在的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集聚着上千家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覆盖从关键零部件研发到整机制造、从场景应用到生态构建的全产业链环节。绿的谐波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公司近年来的发展离不开长三角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生态的完善,“下游机器人产业的需求拉动与我们上游核心零部件企业的协同创新,缺一不可”。
完整的产业链条,丰富的应用场景,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加速融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对此,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深有体会,“上海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周边长三角地区完备的产业集群,给了联影成长的重要动能。联影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中山医院、瑞金医院等医院的深度合作,构成了企业在产学研融合创新层面的优势”。如今,通过技术赋能与供应链生态共建,联影集团已形成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产业创新集群,培育了近千家优质国产供应商,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百家,助推数十家生态链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长三角地区完善的产业链、活跃的创新氛围和强劲的政策支持,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丰沃土壤。
在杭州,古老丝绸正与前沿科技“相遇”。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时代机遇,全国工商联执委、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屠红燕介绍,企业主动联合技术企业、终端用户、行业组织、政府机构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网络。“基于人工智能花型大模型等核心技术,我们首创活性免水洗印染一体机,实现最快两小时拿到成品且零污水排放。从设计、生产到营销,我们把人工智能布局到全产业链里,探索出一条数智赋能、生态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屠红燕说。

工人在浙江杭州一家双面数码印花工厂作业。新华社发
厚植人才沃土,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2015年,杭州纤纳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姚冀众在国外完成学业,带着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热忱回国创业。相较于传统晶硅电池,钙钛矿电池转换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应用场景广泛。为让这一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姚冀众与创业伙伴们用7年时间埋头研发,于2023年实现第三代钙钛矿光伏组件量产。
“毕业时社会经验不多,走的又是前人没走过的路,创业过程中有迷茫也有压力。”姚冀众介绍,在浙江省委统战部引导下,自己加入了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不仅与政府保持紧密联系,及时获取政策信息,也能在交流培训中开阔眼界,增强发展信心。经历了初创期的艰难,纤纳光电如今正积极参与集中式电站建设与城市能源转型,产品已进入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拓展更多清洁能源应用场景。
向“新”而行,人才根基至关重要。近年来,浙江建成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人才库,实施新生代企业家现代化能力提升计划,开展新老企业家“传承对话”、促进新生代企业家互相交流等活动,着力造就一支政治上有方向、经营上有本事、责任上有担当、文化上有内涵的年轻一代企业家队伍。
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为越来越多新生代企业家的共识。走进智元机器人展厅,一款“远征A2”机器人正担任解说。它步伐平稳、语句流畅,无需遥控便能在不同展区间自行移动讲解。目前“远征A2”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文娱表演、展馆解说等场景,所有机体累计使用时间超10万小时。“人形机器人的市场与技术正同步‘成长’,特别需要思维活跃、乐于创新的年轻人加入行业。”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兼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说。
长三角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吸引青年纷至沓来。近年来,上海市组建青年创新创业导师团、科创服务团和专业服务团,发布青年创新创业扶持计划,广泛链接行业资源,解决青年创业实际困难。
近日,江苏启动“新锐苏商、新程致远”民营企业家培养计划,聚焦新生代青年企业家、“双创”青年等,通过构建“青苗—骨干—领军”三级培育体系,重点培养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科技产业企业家。邀请高校学者、行业领军企业家、政府部门负责人组成导师团,提供政策解读、技术对接、市场开拓等全方位支持。
江浙沪三地的人才沃土与创新生态,正为这些年轻力量提供茁壮成长的养分。新生代企业家们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新活力奔赴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他们必将为助推高质量发展注入越来越多的蓬勃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30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