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科技攻关,是一项系统工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科技攻关,是一项系统工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30 03: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科学随笔】

  作者:王 伟(工信部网络空间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十五五”期间,可以预见,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将进一步加速,爆发式、颠覆性技术随时可能出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将是关乎发展全局的生命线。

  目前,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5G等领域已形成全球领先优势,但从产业链条上看,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仍存在诸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这些难题,不是一个个孤立存在的,必须久久为功,全局谋划。

  首先,需要在任务布局上系统性谋划。一个国家,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核心技术,很难在技术、装备、工艺等方面都做到完全独立。而这在国际产业链上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需要的,是让这种相互制约达到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要掌握每一项技术、每一个工艺。因此,更需要站在全球和未来的视角看待问题,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预见一些未来的挑战和机遇,从而进行系统性布局——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上占据什么位置,要重点发展哪些关键技术、可以共享哪些技术、适当放弃哪些技术……这样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在科技创新中掌握主动权。

  其次,要在参与角色上系统性分工。创新是一个链条,需要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到应用转化各个环节协同发力。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应当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主阵地,更多进行的是前瞻性研究,探索新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思想,为科技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要职责是应用研究和工程开发,将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和产品开发中,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实际上这种分工局面已基本形成,但相互之间的协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种协作既包括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协作,也包括同类主体中不同学科不同行业间的协作。需要进一步健全产学研用协同一体化创新机制,在理论技术和应用需求之间构建相互交流的话语体系,以产业需求引领前沿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最后,需要在政策机制上系统性设计。近年来,国家层面制定了很多非常好的决策部署,例如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坚持新型举国体制,实行“揭榜挂帅”攻关机制等,都起到了显著作用。但在引导政策、监管机制、评价准则等方面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特别是这些政策机制的贯彻落实要保证不变味。例如在科技创新的进程中,基础研究是探索性的,会面临许多未知和不确定性,应当以更长的时间维度进行考核,并且允许失败。而应用研究应当更多关注是否解决了国家重大需求,是否产生了显著的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而目前的很多科研活动中还很难做到精准的分类考核和评价。此外,还需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在教育全过程中营造勇于探索、宽容失败、注重创新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在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形成可持续的良性生态。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30日 16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