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瑾雯 周仕兴
榕湖之畔,漓江之滨,戏剧之光穿越岁月,映照出一幅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交融的生动图景。10月24日至11月2日,2025桂林艺术节以“化境”为主题,化剧入景,化艺入境,为观众带来百余场特色活动。
桂林——这座被誉为“抗战文化城”的山水名城以天地为幕,以山水为台,在一周多的时间里,呈现出一幅多元而立体的文化艺术长卷。
回望西南剧展 传承戏剧精神
“戏剧也该有时代担当。艺术创作要创新,要走进现实。”开幕式舞台上,轰鸣的炮火声中,演员的呐喊将观众带入那个民族危亡的时刻,一群文化人从祖国各地会集到桂林,用诗歌和戏剧唤醒沉睡的灵魂,点燃抗战的火光。
抗战岁月里,桂林曾是文化抗战的重要阵地。彼时,桂林拥有十余家新闻机构、二十多家报社、上百家印刷厂、一百七十多家书店、近两百个文化团体,一大批文化人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
舞台上,历史与现实交织。桂林本土创作的桂剧《破阵曲》,全景式展现了桂林“文化抗战”的壮阔图景。剧中呈现了张曙、徐悲鸿、马君武、欧阳予倩和田汉的故事,再现了他们促成轰动世界的“西南剧展”的峥嵘岁月,在致敬历史的同时让桂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为一名桂剧爱好者,能在桂林艺术节上看到这么高质量的本土桂剧演出,我特别激动。”75岁的桂林戏迷李女士在演出结束后仍难掩兴奋,“剧中的文化先贤们太让人敬佩了,他们用艺术守护家国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话剧《北京人》作为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演剧创排计划”首部作品,延续了学院与西南剧展的历史渊源。“曹禺的《北京人》是西南剧展文脉的延续,将此经典剧目带到桂林艺术节,曹禺笔下的时代沧桑与桂林的山水灵秀产生绝妙共振,是以艺术唤醒民众的精神传承。”话剧《北京人》导演、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系主任曹艳说。
桂林艺术节组委会主任、艺委会主席,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表示:“文化先烈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传承他们的精神,不断为桂林文化事业注入新活力。”
山水之间打造沉浸艺术体验
以古南门建筑、两江四湖的秀丽山水为台,高跷巡游偶剧与游客频频互动,为诗意山水增添了一抹俏皮色彩;艺术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的山水艺术市集让民众在青山碧水间沉浸式感受桂林文化魅力;艺术大讲堂、戏剧教育等特色活动让艺术与教育在自然的山水间悄然融合。
2025桂林艺术节对美感和艺术性的全面展示不局限于舞台,更深入整个观演体验中。
作为2025桂林艺术节开幕大戏,京话剧《戏悟》开创性地将京剧程式与现代缉毒题材融合。风雷京剧团青年导演松天硕在创作中让传统艺术用现代方式“说话”,使京剧的锣鼓经、花脸唱腔与现代音乐和谐共存。
“观众或许很难想象京剧里有悬疑、有警匪,又有动作,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难点,”松天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析如何巧妙完成“跨界”,“我们将戏曲的写意与话剧的戏剧冲突相结合,各元素融合成一种呈现方式,服务于整体叙事,观众看完不会觉得是大杂烩。”
音乐剧《雄狮少年》、新媒体融合剧《顽石》等作品则依托桂林独特的自然景观,在“山剧场”“洞剧场”“水剧场”等特色场地演出,打破传统舞台的边界,通过科技手段与演出形式的创新,使桂林山水之美与表演艺术完美融合。
2025桂林艺术节将艺术创作、戏剧生活、互动体验与消费娱乐融为一体,推出了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百项文旅消费优惠,让市民游客在青山碧水间沉浸式感受艺术魅力,解锁“山水+艺术”的新型城市生活方式。
中外戏剧交流推动文化对话
夜幕降临,灯光亮起,由英国伦敦音乐与戏剧艺术学院团队带来的《工匠的仲夏夜之梦》亮相桂林虞山公园“山剧场”,崖壁为幕,石阶为席,掌声笑声此起彼伏。
“一边演戏一边感受自然奇观,这样的体验非常棒!”导演迪亚哥·佐萨亚告诉记者,舞台背后的山在灯光衬托下令人惊叹,整场演出效果非常好。
“桂林艺术节坚持面向世界办节,在展示桂林厚重文化底蕴和丰富艺术创造力的同时,引进国内外高水准的演出剧目。”桂林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尽管语言不同,但人类的情感共鸣是相通的。艺术节期间,来自中国、格鲁吉亚、希腊、俄罗斯、美国、英国的6所戏剧院校的师生带来6场风格各异的演出,为艺术节增添了浓厚的国际化色彩。
俄罗斯戏剧艺术学院带来的剧目《一个简单的故事》吸引众多观众沉浸于充满想象力的拟人化动物世界。“桂林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给我一种新的能量,在这个舞台上表演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演员德米特里·加夫里洛夫说。
美国奥城大学戏剧学院在桂林七星岩“洞剧场”带来剧目《154种方式说爱你》。“在这个洞穴表演是一次特别的体验,我们被这座美丽的城市深深吸引,被这里的美与文化所震撼。”导演克里斯·库斯说。
“从爱丁堡到阿维尼翁,桂林艺术节的脚步正从中国山水迈向世界舞台。”郝戎认为,桂林艺术节已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历史与未来,传统与创新,民族与世界——这或许正是“化境”这一主题的深意所在。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3日 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