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教育必须走在前面——仓孝和的师范教育理念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教育必须走在前面——仓孝和的师范教育理念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3 05: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南江涛(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初识“仓孝和”这个名字,是去年4月在校图书馆参观仓孝和捐赠拓片展。那天,通过生平图片介绍,我得知仓孝和是著名教育家、科技史家,做过育英中学(今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校长,也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奠基者之一,此后持续追踪和阅读与他相关的史料。最近,与一位育英中学校友无意中聊起仓孝和,仓孝和的形象在我心中逐渐丰富立体起来,尤其是他在师范教育上的远见卓识,让我这个初入教育行业的新人深受启发。

  仓孝和做过中学校长,也参与创办了高等师范学校,他将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无缝衔接”,形成了一套极具价值的师范教育理念。

  师范教育关乎社会发展

  仓孝和早年就读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撰写过《自然科学史简编》。他纵览历史长河,系统梳理总结人类科学发展的历程,结合自己数十年教育实践和理论思考,生发出许多对教育与科技关系的精彩论述。

  当代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是科学创新的前提。1983年,仓孝和撰写《科学史生产力——关于19世纪科学发展的一般结论》一文,称19世纪是“科学全面跃进的时期”,并专门论述科技和教育的关系,高呼“教育绝不仅是消费而是影响更为深远、从长远看收益更大的投资”,“忽视或摧残教育而想做到使工业迅速并有效地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现代社会的铁的规律”。同年,他又写成《教育必须走在前面——从简单的历史探讨中得出的结论》,简明扼要阐述19世纪工业革命源自科学的独立,进而引出“科学走在生产的前面,教育就必须走在科学的前面”的结论。他枚举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实例,认为“教育优先,才能保证科学的高度发展和有效运用”。回到中国现实,“贯彻教育优先的原则是我们党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严肃的政治责任”。

  教育内部,谁又应当先行呢?高等教育的生源来自中小学,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提升中小学教育水平,关键在于提升中小学师资水平。也就是说,师范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所以,在仓孝和看来,师范必须优先,作为全国首都的北京教育,师范尤需优先。他20世纪50年代参与创建北京师范学院,1983年回到师院担任院长,都是为了培养高水平中小学师资。对此,首都师范大学退休老教授李友芝说:“第一,他乐于重回师院是情之所系,是对师院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对师院教师员工的情谊难以割舍。恰似陶行知对南京晓庄师范的情感那样,‘一草一木皆关情’。第二,他在新形势下有一种创建一流高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结合

  高等师范应该是什么样子,如何才能培养出高水平师资?这无疑是北京师范学院建校之初面临的难题。仓孝和将“为首都培养高水平的师资”作为办校的主导思想,要求党政领导班子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学术水平,关注关键问题。

  仓孝和认为,北京师范学院的远大目标是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高师,而工作成效的表现是毕业生的质量,所以必须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实现这一任务,是全部职工的任务,而教师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他希望,“教师要成为道德高尚的共产主义者,成为学识渊博并有专长的学者,更要成为热爱教育事业和具有娴熟的教学艺术的教育工作者”,而实现这一目的,需要从“师范性”和“学术性”两个角度着眼,把学科建设、师资培养与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

  师范教育不能少了“师范性”。仓孝和说:“高师教育不是按照综合大学的模式去发展和提高,而是努力寻求自己的办学的特色,这种特色就是师范性。”师范教育在基础课程知识之外,最核心的是“教育课程”。他在《教育计划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的具体体现》一文中指出,教育理论的提高,要通过加强教育学科来实现。在教育计划中,教育学科应当占一定的比重,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和各科教学法。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和技能。1983年9月28日,在全校教学、科研工作会议上,他又讲道:“要优先保证教法课,这门课程叫学科教育学。”他既注重理论学习,也注重教育实践。他提出,配合课程的设置,应当安排学生定期到各种类型的中学参观见习,不断验证他们在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了解熟悉中学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三、四年级,应派遣学生到正规中学进行一两个月的实习,通过集中、有领导的教育实习,把学生们已有的片段的感性的认识逐渐系统化、理论化。

  提高高等师范学校的培养质量,“学术性”是重要途径。1961年,仓孝和在师院第六届学生代表大会上发言指出,作为教师不仅要自己懂,而且还要讲给别人听,所以掌握的知识面要广,而且也要深。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比其他专业人才更为重要,教师队伍中也可以有科学家、文学家。仓孝和鼓励师范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始终保持面向世界的眼光,瞄准最先进水平,了解和掌握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动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范学院教师自身学识和研究水平的进步,进而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20世纪80年代初期,仓孝和敏锐意识到研究生教育在实现高师“学术性”上的重要作用,在《北京师范学院1983—1990年发展规划》修改稿中明确提出:“试办学科教育学研究生班,为北京市重点中学培养具有硕士水平的师资。在这方面,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质量。”1984年4月,他在各系教学法教研室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学科教育学的建设,要考虑发展,要迎头赶上……要走在中学的前头,引导它前进。要居高临下,反作用于中学,引导中学。”这些规划和认识,都是他对高等师范“学术性”的积极探索。

  不拘一格,才尽其用

  新办高等师范学院,首先得解决师资问题。当时,从其他大学抽调教授几乎不可能,新招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又缺乏教学经验。去哪找老师?仓孝和此前是育英中学校长,深知北京多所中学藏龙卧虎,有不少教师毕业于清华、北大、北师大等名牌高校,具备扎实的专业学术功底,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尤其重要的是,他们来自中学教学一线,特别了解中学各科教学法。因此,他开列了一个50多人的名单,从各中学抽调教师。(周秉仁《首都师范大学的奠基者仓孝和》)当时有不少人挖苦师院没有教授,而仓孝和坚定地预言:“不要看不起这批教师。将来他们当中一定能出高水平的教授和学者。”事实验证了他的慧眼。比如,齐世荣先生曾是仓孝和在育英中学的同事,正是50多人名单中的一位。进入师院后,齐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世界史,数十年专注于“世界现代史”和“世界通史”的教学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世界现代史专家,后来还担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会长。

  招揽来了人才,还要有合适的岗位和角色,才能做到才尽其用,发挥出老师们的特长。据李友芝回忆,欧阳中石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调入师院教科所。在一次书法展上,仓孝和发现他的作品卓尔不群,认为“欧阳老师是难得人才,应创造条件让他施展才能”。仓孝和不久之后溘然长逝,在其后数十年中,欧阳中石的书法和教育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欧阳中石及其团队数十年的努力,首都师范大学建立起科学完整的书法学科教育体系,成为该领域高等教育的佼佼者。实际上,仓孝和与欧阳中石并无私交,但唯其如此,更凸显了他对人才的爱惜之情。欧阳中石曾深情回忆:“我和仓孝和同志只接触过一次……但我从一二十年的工作中了解了他。他是一个‘韩荆州’。唐朝有个官叫韩荆州,最大的特点就是提拔了、任用了、推荐了许多人才。我觉得他就是像韩荆州那样的一位好领导。”

  仓孝和这种从现实出发、唯才是用、才尽其用的人才策略,使得师院在短期内迅速成长。而师院的成长,也造就了许多成就卓著的名师名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有所成的毕业生。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3日 11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