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热点简析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热点简析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3 05: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林利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80年,但国内外学界关于二战史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依然存在分歧,本文仅就二战的起点、转折点、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的贡献、东方主战场等问题略述一管之见。

  二战起点“1931年说”由来已久、论之有据

  关于二战开始的时间,历来有多种观点,包括“1931年说”“1936年说”“1937年说”“1939年说”“1941年说”等。其中,“1931年说”提出最早,但美欧学者接受“1939年说”者居多。

  一些美欧学者主张“1939年说”,是简单比照一战爆发形式来定位二战起点,如大战必须在世界经济、政治中心爆发,必须是世界两大军事集团及多个大国相互宣战,数日内爆发激烈战争等。但事实上,二战不是在世界经济、政治中心区集中爆发的,而是在中国、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分散展开、累积而成的。

  相较而言,“1931年说”更令人信服。其一,这种观点由来已久。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大会上发表讲演,指出1931年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同年,邵荃麟发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明确提出“九一八事变”是二战起点。二战结束后,曹未风、汪叔棣、舒宗侨等人在著述中进一步论证了“1931年说”。

  其二,更能真实再现二战爆发过程及其特征。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三省是德意日挑起二战的第一把火,接下来是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意入侵西班牙,德国1938年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袭击波兰,1940年入侵北欧、西欧,1941年6月入侵苏联,还有日本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入侵东南亚。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这10年间连续不断的局地战争在欧亚非分散展开又在战略上密切关联,把全世界卷入战争,战争由此具有了世界大战特征。

  其三,超越“西方中心论”及“唯武器论”,再现中国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在二战中的历史作用。美欧学界以1939年德波战争作为二战起点,是基于这是二战史上第一场“机械化战争”,而此前中国、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以简陋武器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游击战难以算作正规战争。然而,正是中国等国广泛开展人民游击战、非正规战,消耗德意日实力、迟滞其战争步伐,警醒美英法等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者绥靖、妥协、“投骨止狼”没有出路,唯有拼死抵抗一途。

  以新视角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从时空维度看,有关一场战争的历史叙事通常采用三阶段范式,即爆发阶段、相持阶段、决战阶段。在相持阶段,通常会出现所谓战争转折点。与一战只有欧洲一个主战场不同,二战存在西欧战场、北非-地中海战场、苏德战场、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大西洋战场等多个战场。美国强调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转折点、英国强调阿拉曼战役是北非-地中海战场转折点、美英强调1943年5月德国海军从北大西洋撤回潜艇是大西洋海战转折点,苏联则强调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转折点。

  美欧等有关二战各战场转折点的叙事各有其依据,但都不能解释为二战战争全局的转折点。第一,这些局部战场转折点明显不同步。中途岛战役结束于1942年6月,阿拉曼战役结束于1942年11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于1943年2月,而大西洋战场的转折点则出现在1943年5月,前后时间差近一年。第二,这些战役的结局虽然足以改变各自战场的态势,但不足以撬动二战全局。中途岛战役结束之际,德意军队在非洲的攻势正在向高潮发展;阿拉曼战役结束之际,德国海军在大西洋运输线上依然活跃,日本在东南亚战场也保持攻势。第三,夸大这几个局部战役的转折点作用,反映了盛行于美欧战争史观中的“唯武器论”,忽视了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人民游击战争及欧洲各国抵抗运动为打败德日意法西斯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根据十四年的二战史框架以及二战的全球性、联盟性、人民性等特点分析,二战相持阶段即转折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正式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以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掀开了新的一页,战争的天平从此发生逆转。这也正是美英苏等在太平洋战场、北非-地中海战场、苏德战场、大西洋战场接连取得战略性胜利的背景。不仅如此,这一时期中国军民英勇作战,遏止日军攻势,转入局部反攻。东南亚人民游击战争和欧洲抵抗运动的发展,有力配合各战场盟军作战,构成了二战进入战略转折时期的波澜壮阔画卷。

  被压迫民族和国家在二战中的牺牲与贡献不容忽视

  二战爆发前,国际社会存在帝国主义国家与广大被压迫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些被压迫民族和国家既包括中国、印度等亚非拉国家,也包括新建立的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及巴尔干国家,他们是法西斯的第一波侵略目标。然而,时代不同了,这些被压迫民族和国家普遍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洗礼,实现了民族“大觉醒”,更有意志、有能力反抗一切侵略、压迫。

  广大被压迫民族和国家以弱敌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在二战中的牺牲也最惨烈。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约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1/3。仅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以中国为代表的被压迫民族和国家与法西斯主义殊死搏斗,努力争取本民族独立解放,积极推动战后世界和平。

  二战结束迄今已80周年,对被压迫民族和国家人民的巨大牺牲和贡献的研究仍是学界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中国作为最早举起反法西斯大旗、持续时间最长、牺牲与贡献最大的半殖民地大国,有义务、有责任加强对被压迫民族和国家在二战中的历史贡献与牺牲的研究,伸张国际正义,还二战史本来面目。

  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迫使日本陆军主力和部分海空军事力量长期投入到中国战场,累计歼灭日军150余万,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战场还有力策应和支持了盟军作战:一是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日本法西斯最初计划北攻苏联,但中国军民拖住并不断消耗日本陆军主力,迫使其不得不放弃“北进”。二是牵制了日本“南进”步伐。日本海军一直主张“南进”对美英作战,占领东南亚。但日本陆军被拖在中国战场、损耗巨大,无力满足“南进”需求,不得不推迟“南进”计划。为确保太平洋海上优势,日本曾企图占领澳大利亚,要求陆军出动,陆军主力被困中国战场,也只能放弃。三是迫使日本“西进”攻印计划流产。1944年日本发动英帕尔作战,企图攻入印度,但只能勉强投入10万军队,结果以惨败告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鼓舞了世界上遭受侵略和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与勇气。二战爆发后,德意日法西斯相继入侵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灭亡波兰、占领北欧西欧,甚至一度重创苏军、美军,席卷东南亚,似乎不可一世。但中国军民的持久抗战,极大地消耗了侵华日军,决定了日本侵略者的失败命运,也证明了法西斯军队并非不可战胜。中国共产党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等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也为广大被侵略国家提供了如何以弱敌强的理论武器和战略战术。总之,中国人民以生命和鲜血捍卫民族尊严,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誉。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3日 14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