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科技创新奏响人鸟和谐“三重奏”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科技创新奏响人鸟和谐“三重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3 05: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点评】

  作者:张云路、李雄(均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指示物种,保护鸟类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环节。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地处全球九大候鸟迁飞通道中最关键的“东亚-澳大利西亚”通道核心区,在全球候鸟保护与生态安全中肩负着重要使命。

  长期以来,受物种多样、分布广泛、行为隐蔽等因素制约,传统鸟类保护方式面临诸多现实困难。随着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我国逐步构建起“高精度、全周期、全方位”的鸟类监测与保护体系。科技,正成为推动鸟类保护实现从粗放到精准转变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我国鸟类保护工作实现显著提升,从栖息地保护、执法监管到公众参与,科技创新持续赋能,奏响了人与鸟类和谐共处的“三重奏”。

  科技护航,打造鸟类繁衍避风港。爱鸟护鸟,关键在于“知其行、晓其性、护其生”。过去,鸟类保护多依赖人工观测与经验判断,不仅覆盖面有限,响应也往往滞后。如今,依托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干预等技术,我们正逐步构建起一个覆盖“迁徙护航—家园优化—繁育保障”的全链条、精细化守护体系。譬如,北京林业大学科研团队为黑颈鹤佩戴卫星追踪器,实时获取其迁徙轨迹、飞行高度与速度等数据,并利用卫星追踪技术精确绘制出迁徙路线图,识别关键栖息地和保护区域,有效促进了这一高原珍稀物种的种群恢复与栖息地保护;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无人机+算法”智慧管理平台高效保护鸟类栖息地,系统依托算法推演,科学调控水位,优化候鸟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提升保护效率与准确度;陕西洋县通过卫星追踪揭示朱鹮扩散规律,遗传学研究指导科学繁育与野化放归,实时监测网络智能守护野外种群安全,使朱鹮“孤羽重生”,成为世界濒危物种拯救的典范。

  科技执法,筑牢鸟类安全防护网。过去,鸟类保护监管多依赖人工巡护,效率偏低。近年来,科技与生态保护、执法监管的深度融合,为鸟类保护工作注入新动能。其一,精准监测装上“智慧大脑”,全面升级鸟类生存保障体系。依托鸟类智慧监测系统,应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与声纹识别技术,实现对鸟的种类、数量、栖息行为的全天候监测,实时感知鸟类异常情况,并及时发送报警信号。同时,借助智能分析平台,对驱、防、引鸟措施和效果开展动态评估,优化防护策略,实现防护措施的合理配置及动态调整。如一些地方在鸟类聚集的输电线路杆塔上安装新型环保型声光驱鸟器、防鸟刺等装置,引导鸟类在电力线路的安全区域筑巢。其二,规范执法装上“智能导航”,优化构建立体防控网络。依托现有智慧监督平台及历史执法数据库,相关部门可精准筛查重点监控区域与坐标,科学规划鸟类保护巡防路线,显著提升管控效能,让非法猎捕行为无所遁形。如浙江杭州市西湖区在长安沙岛候鸟栖息地划设电子围栏,通过AI算法识别并制止多起张网捕鸟行为。其三,精准监管装上“数据慧眼”,筑牢网络保护屏障。运用数字技术加强对电商、直播、短视频等线上平台监管,主动识别异常交易行为,全面提升执法智能化水平。公众举报平台与智能识别联动,让“随手拍”成为鸟类保护的“千里眼”,执法响应速度和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如湖南湘潭市雨湖区建立网络违规线索快速响应通道,推动处置效率提升30%以上。

  科技宣教,共建全民护鸟新格局。爱鸟护鸟不仅是管理部门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传统的鸟类保护受限于专业知识门槛高、记录手段单一、反馈渠道不畅等问题,使得许多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突破这些壁垒,通过开发用户友好型工具、构建开放共享平台、营造互动参与社区,极大降低了公众参与鸟类观察、记录、科普与监督的门槛,拓展了爱鸟护鸟事业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推出易用的识别工具、建立开放数据平台以及开展云科普、云观鸟等活动,引导广大公众关注、认知并守护鸟类及其栖息地。每一次观测记录、分享或监督行为,都能成为鸟类保护数据库的重要信息源。海量数据经智能分析与可视化处理,为栖息地管理、迁飞通道保护及生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例如,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爱观鸟”平台,目前已积累26万余条观鸟数据、88万余张鸟类照片。这些数据不仅帮助科研人员动态评估水鸟栖息地变化、分析候鸟迁徙规律,也为我国沿海湿地保护与水鸟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实现了“在观鸟中保护,在共享中科研”的公众参与新模式。

  科技不仅拓宽了公众参与路径,更激发了全民爱鸟护鸟的积极性,使公众成为鸟类保护不可或缺的力量,正持续推动爱鸟护鸟从政府主导、科学研究的专业行动,演变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的自觉行为。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陈海波、任爽、吕慎、王艺钊、王冰雅、尚杰、龙军、禹爱华、姚亚奇 光明日报通讯员 芦猛、李明)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3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