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唐芊尔 光明日报通讯员 曹茜文
“当一条河流在万千信念中滚滚发源,这里便有了新的脉动;当一座学府响应祖国召唤浩荡奔流而来,这里便有了新的回响。”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发布了西部办学十周年主题宣传片《奔流》。2015年10月,教育部批复同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克拉玛依建设校区,开启了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战略实践。
一组数据,清晰勾勒出十年育人成果:自2016年首届招生以来,克拉玛依校区办学规模迅速扩大,2025年在校生总数接近11000人;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5766人,签约就业毕业生中62.3%选择赴西部地区就业,留疆毕业生中疆外生源占比达84.7%。从生产一线到科研前沿,从荒原井场到创新平台,一批批中石大学子在能源报国的实践中砥砺初心、锤炼本领。
获得这样的成果,离不开校区“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育人之策。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校区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内外,让“石油精神、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工匠精神、志愿服务精神”成为激励学子砥砺奋斗的精神灯塔;以服务石油石化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多样化高质量实践平台、实训厂房,累计聘用353名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构建了“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参与人才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校友们鲜活的奋斗事迹为在校学子点亮了前行的明灯:扎根一线、勇闯多岗的何柏言,率队攻坚页岩油勘探的王良哲,苦练技艺勇夺金牌的范凯元……他们用扎根边疆的坚定、攻坚克难的勇气,生动诠释了中石大人“能源报国、能源强国”的初心使命。
一代有志青年的成长,离不开一支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面对西部高校“引才难、留才难”的挑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突破常规,构建校区招聘、本部派遣、对口援建、银龄计划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配置模式。十年间,克拉玛依校区专任教师从47人增至523人,高级职称与博士占比均超55%,在边疆大地上培育了一批“带不走”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十年,是一种坚守,更是一种传承。从北京到克拉玛依,变化的是地理坐标,不变的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赤子情怀。这支精神的火炬,已在一批批师生手中传递;这支青春的队伍,正用行动向时代交出更精彩的答卷。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3日 0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