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人工智能及其创造力:心灵-认知哲学的视角》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人工智能及其创造力:心灵-认知哲学的视角》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2 05: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人工智能及其创造力:心灵-认知哲学的视角》

  

  作者:高新民(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作为一个研究门类,人工智能已取得了公认的巨大成就。但它的前进道路极不平坦,有专家甚至认为其面前一直横亘着诸如主观经验意识、自主性建模、意向性缺失等难题。特别是在创造力建模这一分支领域,我国人工智能界在创新软件的开发方面有不俗表现,但鲜见对其基础理论问题特别是哲学问题的研究,鲜有触及“计算创造力”这一号称人工智能“终极前沿”的分支领域。西方的计算创造力研究尽管成果较多,但在学科性质、基础理论、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等方面仍存在大量急需探讨的课题,如怎样看待本领域的“工程—数字方案”“纯哲学方案”与“工程—哲学方案”之间的争论和工程实践等。

  成果以意向性、意识、本体论概念框架、自主体、自然语言理解、创造力等为侧重点,从心灵—认知哲学视角探讨复杂心理能力的计算建模和机器实现的深层次基础理论问题。成果深入探讨计算创造力,从哲学上对其来龙去脉、最新发展、主要成就、热点焦点问题作了思考和诊断,并对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如何开垦这一分支领域作了抛砖引玉的探讨。计算创造力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研究部门,既是关于计算创造力的以哲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案,又是有助于解决许多哲学问题的计算方案;既是必须由哲学参与的人工智能研究,又是有利于哲学发展的工程技术研究。要让创造力这一智能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进入作为科学技术部门的人工智能视野,通过分析、还原,将日常创造力概念转化为靠近机器实现的科学术语,使之自然化和计算化,最终完成理论建模和机器实现。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2日 11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