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王培洲(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拉开大幕。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开幕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作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全运会,十五运会以“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的如火热情吸引着八方宾朋,这场体育盛会带来的巨大“流量”不仅引爆了赛事经济,还为推动大湾区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使赛事经济不断转化为人文经济,有力促进大湾区“心联通”。
十五运会开幕式上,37个代表团欢聚一堂,1.4万多名竞体项目运动员、约1.1万名群众赛事活动运动员共唱同心同梦之歌。赛场内外,十五运会的各种标识火爆“出圈”,以“繁荣、包容”为立意的会徽通过文创产品、无人机光影秀等形式不断营造火热氛围;吉祥物“喜洋洋”与“乐融融”以“海上国宝”中华白海豚为原型,凭借憨态可掬的造型刷屏网络;会歌《气势如虹》凭借激昂的曲调与极具记忆点的“冲冲冲”歌词,经过多平台的矩阵式推广,不断引发全民传唱热潮。
如何借势十五运会,让体育比赛的热度赋能大湾区文体旅深度融合?一个有效的方式便是让赛事“流量”变为文旅“留量”。事实上,在盛会前夕,广东就以全运会热点为契机,举办了“跟着海岛去旅行”文旅消费促进活动,以“全民全运”的理念不断促进文体商旅融合。比赛期间,大湾区已陆续推出数十条特色旅游线路,串联各地文旅资源,涵盖广府文化、潮汕美食、客家风情、滨海度假、都市观光等多重主题,挖掘消费空间、激发市场活力。
比赛有多火爆,从门票销售情况可见一斑。观赛者从全国各地涌向赛场,多项热门赛事门票开售即“秒光”,一票难求成为常态。门票消费背后,还有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环节,这些共同构成了“全运经济”新气象。显然,其中不仅有赛事,还有人文,如何让两者双向奔赴,是“全民全运”背景下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鲜明指出“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加强港澳与内地经贸、科技、人文等合作”。把赛事“流量”转化为文体旅消费“热量”,同样是十五运会的一个重要考量。粤港澳19座办赛城市通过“赛事+珠江夜游”“观赛+海岛游”等,把竞赛动线变成文旅路线,不断雕琢文体旅深度融合的特色产品,通过“一程多站”带动住宿、餐饮、旅游等各行业发展。与此同时,十五运会期间不少城市在机场、高铁站等设立了接待服务站,除了提供赛事指引、进行文创销售,还有人才项目等宣介,为构建从赛事经济到人文经济的湾区经济学注入活力。
十五运会以体育为桥,以赛事为媒,将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的粤港澳三地紧密相连,激发区域融合发展活力,不断把硬联通、软联通转化为“心联通”。在硬联通上,不断延展的交通网络让粤港澳大湾区加快融为一体,生动诠释了“粤港澳路路通,大湾区一家亲”的道理。在软联通上,相关便捷通道开启,让参与者舒心、安心、放心。比如,参赛代表团可以通过组委会在相关口岸设立的专用通道实现“团进团出”“随到随走”;持票观众可以走绿色通道,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凭赛事门票还可“急事急办”。硬联通和软联通相得益彰,增进了三地对“心联通”的认同感。站在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历史关口来看,这场体育盛会既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实践,也是大湾区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融合发展的“心联通”实践。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2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