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化评析】“小馆”同样能出圈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化评析】“小馆”同样能出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2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评析】

  作者:李晓

  近日,北京老舍纪念馆中的“丹柿小院”被顶上社交网络热门话题榜。小院里,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与青砖灰瓦相映成趣。成百上千的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这京城的秋韵景致。

  “丹柿小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曾是老舍先生居住的地方,大家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如《龙须沟》《茶馆》等大都在这里创作。有网友坦言:“正是因为读过《北平的秋》,才想来此体悟文学巨匠笔下的市井生活。”由此看,人们慕名前来,探访的不仅是这满园秋色,而且是一段有关古都、文学、精神家园的叙事。借着这一片秋色,小院及其内部精细化的展陈顺理成章成为这段叙事的载体,让那些尘封于纸页的记忆变得可感知、具象化,并给人们带来时空交错的独特体验。其所承载的人文底蕴正是吸引公众目光的根本原因。

  时下,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期待日益提升,文博游热度不减。与那些“大馆”相比,这些藏于深巷中的“小馆”更加袖珍,也更具个性,避免了人多拥挤的嘈杂,为游客赢得了时空上的自由感。借着社交媒体的传播,人们在网络互动中获得更多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反过来又增加了人们对此类场馆的关注度,使传播效果不断叠加。

  放眼全国,出圈的不独“丹柿小院”。在齐白石故居,石榴又添新红,游人接踵而至,在笔墨丹青中细品白石老人的画意人生;湖北云梦祥山博物馆凭秦简“圈粉”无数,游客流连于方寸简牍间,感受中华文明的恢宏壮阔;再看苏州丝绸博物馆,凭着各个朝代的丝织工艺复刻吴韵汉风,以织锦服饰续写雅致篇章。

  正如一位博物馆学家所言:“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的确,与“大馆”相比,“小馆”的体量与空间存在一定局限。不过,“小”同样能够转化为优势,在另辟蹊径后脱颖而出。如果说,“大馆”能够系统全面再现一个区域的风土人情、汇聚当地的奇珍异宝,那么,“小馆”便可以更具体细致的方式展现一个人物、一个领域或者一个年代的风貌特点,并且做到直抵人心。“小馆”想出圈,不妨深入挖掘自身特色,走“小而美”之路,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提升游客的参与度,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的旅游体验需求。

  除此之外,游客增多后原有馆藏空间是否具有足够资源承载力,小众博物馆也当有所预判和预案,并以更有序的管理、更精细的服务回应游客诉求。长远看来,还应考虑支持其发展的资金、人才是否充足等问题,而这有赖于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2日 03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