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走进乡村看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光明日报通讯员 秦宇杭 王博
金秋时节,行至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罗店镇鹿田村,碧波荡漾的鹿女湖静卧山谷,群山环抱间,白墙黛瓦的民宿错落有致,远处传来孩童笑声与茶香交织的气息。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房屋陈旧、道路狭窄的“沉睡山村”。如今,青山为屏、碧水为镜,这座“云端桃源”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回望的方向。
过去的鹿田村,山美水美,却沉寂了太久。村民们世代依山而居,靠种地、打零工维持生活。鹿田村党支部书记陈锋记得,那时候村里路窄弯多,房屋年久失修,鹿女湖也只是个用于灌溉的水库。

鹿田村茶农采摘举岩茶鲜叶。新华社发
“过去我们有风景,却没产业,游客上山转一圈就走,‘钱袋子’留不下来。”陈锋说。转机出现在2019年——那一年,鹿女湖综合改造全面启动,环湖栈道、沙滩、骑行道、丛林小火车、水上运动中心一一建成,曾经单一的灌溉水库变成了“金华人的后花园”。生态修复带来“颜值革新”,更唤醒了发展的潜能。
原本在外经营绿化公司的陈锋,2017年回到家乡,逐渐带领村民们谋划鹿田的新出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关键要靠人来经营。”为了帮助村民增收,陈锋便带领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发动村民改造老屋、开办农家乐,村里统一设计婺派建筑风格外立面,协调资金改造道路、管网和停车场。
短短几年间,昔日的土坯房变成了山居客栈、庭院民宿,农家乐门前的游客排起长龙。如今,鹿田村共有农家乐29家、民宿28家,年均增收15万元,人均收入达到五六万元,比过去翻了一番。
村民楼宝松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19年,他贷款翻修老房子,把八个房间改成民宿,如今一年纯收入二十多万元。“以前一年到头在外打工挣个七八万,现在在家轻轻松松能挣十几万。”楼宝松笑着说。

鹿田村鹿女湖畔秋色如画。资料图片
湖畔的另一侧,返乡创业的吕丽娜经营着“鹿女湖畔民宿”,屋前种满了桂花与绣球。她说:“村里漂亮了,我们每天忙,但忙得开心。”
鹿田的故事,并非“靠山吃山”的老路,而是“借绿生金”的新章。村里探索出“社会资本+村集体+农户”的共富工坊模式,成为“绿水青山”持续发力的支点。工坊统一管理农家乐与民宿经营,建立星级评定体系,村党支部定期组织安全、卫生、服务培训,形成“标准化+品牌化”运营机制。
更重要的是,村里依托共富工坊搭建“共享就业平台”,开设“家门口岗位”。旺季时,20多名村民在村内固定就业,保安、厨师、管理员、讲解员一应俱全。陈锋说:“以前大家‘各干各的’,现在拧成一股绳,谁家生意旺也会带着别人一起旺。”共富工坊就像一座桥,一端连着企业与市场,一端连着村民与希望,让“共富”真正落在脚下的土地上。
生态之变带来人气,也带来新的创意。今年上半年,以梅花鹿为灵感的“LuluPark自然公园”开园不久便火爆网络。山谷间,梅花鹿在草坪上漫步,孩子们拿着饲料追逐嬉戏,笑声此起彼伏。主理人金泽宇说:“我们不是动物园,而是自然公园,让人和动物在自然里共处。”公园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八万余人次,带动周边消费超过四百万元,成为鹿田新的流量入口。
但让游客“留下来”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温度。村党支部引导民宿业主与新村民定期召开“议事会”,共同商量节庆活动、停车秩序、垃圾分类等事务。节假日期间,党员志愿者自发值守巡查,游客在山中感受的是清洁、有序与热情并存的氛围。村民们也自觉遵守公约:哪家客满,便帮另一家介绍;哪户装修吵闹,都会提前告知邻里。“以前拉客抢客,现在互相帮忙。”吕丽娜笑道,“大家都懂,村子好了,谁都不会差。”
生态振兴同样激活了文化底色。鹿田书院的研学活动人气高涨,孩子们诵读经典、体验非遗“婺州举岩茶”的采制技艺;茶山上,茶农们忙着采摘新叶,茶香伴着山风飘入湖面。“斤片方细,煎如碧乳”,这句流传千年的诗意,如今在鹿田再次被唤醒。茶旅融合、文化体验,让游客不只是观光者,更是参与者。
夜色渐深,鹿女湖畔的灯光一盏盏亮起,倒映在水面上,宛如繁星坠入山谷。陈锋和村干部正在讨论规划中的游客接待中心建设方案——那将成为鹿田的“新客厅”,未来集餐饮、会议、文体活动于一体。“我们希望鹿田村成为大家来了不想走的地方。”陈锋说。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2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