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走进乡村看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王潇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家欣
秋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白海子镇六苏木村的规模化肉羊养殖基地里,拌料声、羊叫声此起彼伏。村民刘涛推着饲料车,熟练地将草料倒入食槽,成群的羊立刻涌了上来。“以前种地靠天吃饭,忙活一年也剩不下几个钱。现在土地流转有租金,在羊场上班有工资,这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他擦了一把额头的汗珠,眼角眉梢都是笑意。

六苏木村种植大户秋收忙。张家欣摄/光明图片
这份洋溢在脸上的获得感,源于六苏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从2018年的20万元猛增至如今的200余万元,六苏木村靠着盘活资源、深耕产业的“组合拳”,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江河”。
“过去村里的地东一块、西一块,种啥都不成规模,村集体穷得叮当响,想给村民办点实事都没底气。”六苏木村党支部书记陈日旭坦言,资源分散、产业缺失曾是村子发展的最大难题。
面对发展困境,村里决定从盘活闲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入手。2017年起,六苏木村先后实施荒田复垦、沙坑改造、饲草种植、肉羊养殖等一系列项目,逐步探索出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路径。
说干就干,2017年,村里对荒废三十多年的千亩土地进行开垦整治,新增耕地1000多亩,以每亩260元流转给农户,迈出了资源盘活的第一步。而后,村集体牵头,将5600亩分散耕地集中流转给企业,发展规模化种植。
“我家20多亩地流转出去,每年稳拿1万多元租金,自己还能在基地打工再挣一份工资,这日子比以前滋润太多了!”村民白三根的话语里满是满足。这片土地不仅带来了稳定的集体收入,更让10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至4万元。
面对村内一片曾荒废多年、影响环境的百亩大沙坑,村里多方谋划,因地制宜,于2018年启动改造工程,将其建设成为44座标准化恒温储窖。
据介绍,这些储窖总存储量达14080立方米,内部采用“非”字形布局,中间过道宽阔,可容两辆机动车并行,极大便利了物资运输。如今,每个小窖内都整齐码放着袋装马铃薯,成为保障农产品保值增值的“地下粮仓”。
“我承包了3000多亩地种马铃薯,亩产约5000斤。今年收成不错,卖了一部分,计划剩下的全都放在这窖里安全过冬,明年还可以用于春播。”种植大户师有明满意地说。
储窖建成后,六苏木村不仅为本村及周边马铃薯产业提供了专业的储存条件,有效提升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通过对外租赁,每年为村集体稳定贡献20多万元的租金收益。

六苏木村村民在肉羊养殖场工作。张家欣摄/光明图片
顺势而为,村集体又建起了占地60亩的现代化羊场和12个标准化牛场,每年为集体增收40万元。产业发展的“雪球”越滚越大。
产业发展了,如何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六苏木村的答案是紧密的“利益联结”。通过设置养殖饲养、作物收割等多元化岗位,村里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人人有活干、月月有收入”。如今,刘涛在养殖基地每月工资有4000多元,土地租金收入加上饲养员工资,年收入稳稳超过3万元。
更精准的“造血式”帮扶也随之展开。在脱贫户刘存柱家的羊圈里,他正忙着给母羊添草料。今年67岁的刘存柱,在村里帮扶和自身努力下,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多只。“从2022年开始,村里每年给我发2只待孕母羊,光卖羊羔就赚了2万多元,这穷帽子是彻底摘掉了!”他抚摸着羊背,感激地说。在驻村工作队和养殖能手帮扶下,他刻苦学习技术,成功走上养羊致富路。
截至目前,村集体已投入170万元,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困难群众稳定增收。集体经济的壮大,最终要转化为村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自2018年以来,村集体累计投入700余万元,推出了涵盖养老、医疗、教育等八大惠民举措。2023年,惠民澡堂正式建成投用,为村民的生活再添福利。
免费自来水、大病保险二次报销、每月惠民澡票……这些细致入微的福利,如同阳光洒进村民生活的每个角落。“以前最怕生病,现在医药费医保报销完村里还能补一部分,这好日子,过得舒坦!”村民赵明贵脸上充满笑意。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2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