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福建将乐:让绿水青山结出“致富金果”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福建将乐:让绿水青山结出“致富金果”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3 04: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光明日报记者 张诗瑶 高建进

  立冬后的清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的树林还笼罩在薄薄的雾气中,不少村民便已早早带上工具,开始为林中种植的多花黄精培土、除杂,为来年的茁壮成长打好基础。

  “这是将乐县本土的多花黄精,多糖含量超过15%,是好山好水养出来的宝贝!”福建盘古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口村人何邱明的脸上写满自豪。

  “多花黄精喜阴湿、喜肥料,而且种植与采收不会破坏原有的山林水土,很适合林下种植。”几年前,听说家乡正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何邱明果断返乡,在林下种起了黄精、铁皮石斛等中药材,并拿到了家乡第一本“林下空间经营产权证”。

  所谓林下空间经营产权证,就是在保证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不变的前提下,参照林权发证模式,发放给林下种植户的合法凭证。

  “过去,林下经营无合法凭证、权属不清、产权模糊、融资困难等问题,劝退了不少人。已有的经营者也放不开手脚,怕投入的资金打了水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副主任杨礼义坦言。有了林下空间经营权证,经营方获得了法定保障,更敢于投入资金和技术发展林下产业,“把林下空间‘让’出来的村民其实也不吃亏——林还是自家的,树一棵不少,每年还能稳稳拿一笔租金,真正实现‘不砍树也挣钱’!”

  何邱明告诉记者,凭借首张725亩的林下空间经营权证,公司就获得了50万元的授信额度。近几年,公司不断加大投入,在将乐及周边县区自营种植基地5000余亩,年产黄精约500吨。仅在常口村,每年就能带动林农就业超千人次,带动相关村民年增收20余万元。

  有了这颗“定心丸”,红菇、油茶等越来越多的林下作物开始在将乐县的树林间茁壮成长。在黄潭镇的红菇保育扩繁试验基地,一朵朵红彤彤的人工保育红菇长势喜人,每亩可采收红菇干品6公斤以上,亩产值超万元。在万全乡阳源村,采伐遗留的松树蔸“变废为宝”长出又大又圆的茯苓。在水南镇,“树上石斛+树下黄精”立体示范基地开启林下经营的又一新模式,每年为林农增收超5000元。“森林”这座聚宝盆,正源源不断结出“金果子”,让林农的腰包越来越鼓。

  从“林票”“碳票”到林下空间经营权证,近年来,以票证为基,一个个创新机制在将乐落地开花:由国有林场和国企牵头,创新天然林收储和公益林优化改造,使林农亩均收入翻倍。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模式,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规范化经营。引入金融机构开发“竹链贷”“菌链贷”等绿色金融产品,为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将乐县还抓住与上海对口合作的机遇,探索构建碳票医疗协同机制,为上海的医疗机构打造“碳惠锦旗”,让“生态绿”见证“医患情”。

  绿树围绕着潺潺流淌的金溪河,平坦宽敞的马路串联起整洁的新楼房与充满欢笑的村居公园。在常口村,守护绿水青山的幸福感、获得感,正化作新农村宜居宜业、欣欣向荣的美丽画卷。

  “村里老人都说,从前守着这片好林子,愁的是钱从哪儿来。如今,林改政策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了实处,不仅树能变现、好空气能吸金,连林子里的树桩、山泥都成了‘宝贝’!”杨礼义笑着感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咱跟着政策走,既护好了绿水青山,又赚来了真金白银,往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红火!”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3日 02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