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论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论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3 04: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论坛】

  作者:高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高级研究员)孙辰朔(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在安徽合肥,量子实验室里成功实现了算力的指数级突破;在广东深圳,厂房里的人形机器人能够完成柔性抓取等复杂作业;在浙江宁波,氢燃料电池客车续航突破600公里……当前,未来产业多点开花,正从实验室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十四五”以来,我国在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加快科技布局,通过规划引导、基金赋能等产业培育举措,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信息、氢能储能等一批未来产业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市场监管规则,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力量,有望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它通过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场景化需求创造机制与协同发展网络,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类脑智能、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氢能等未来产业,是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及培育名单》《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发布,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各地也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布局未来产业。据统计,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18%,而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领域的阶段性突破,正印证着未来产业的增长潜力。我国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具身智能等领域飞速发展。例如,“天工”机器人实现了基于视觉的感知行走,实现了无磕碰、不踩棱等技术突破,同时具备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即使在大外力冲击下仍可保持平衡。在脑机接口领域,政策的持续发力也为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提供了保障。相关政策设计为产业明确了发展路径,是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的生动体现。

  未来产业的培育不是单点突破的“独角戏”,需要多要素联动、多区域协同、多动力支撑,以差异化布局优化空间格局,构建起上下贯通、左右协同、内外联动的未来产业生态,让前沿领域从“单点闪光”变为“全域燎原”,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势能。例如,长三角地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速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沪苏浙皖相继出台指导意见、行动方案,支持三省一市依托各自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特色领域,并通过跨区域协作形成合力。粤港澳大湾区则加速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实现从新药研发、生产到临床应用的生物医药产业闭环加速运转,构建起有创新、有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格局,并不断会聚高层次、多元化的人才,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方热土。

  未来,更应牢牢抓住“新技术突破”与“场景化落地”这两个核心引擎,通过双轮深度协同,摆脱传统路径依赖,打开产业升级的全新空间,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一方面,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关键技术的点状突破逐步转化为实际产品;另一方面,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加强前沿技术探索,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培育未来产业,其现实意义不局限于实现技术迭代、成果突破,更在于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催生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此,要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把发展新质生产力贯穿于未来产业培育的全链条、全周期,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产业新动能。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3日 03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