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中小学科技教育发展有了明确路线图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中小学科技教育发展有了明确路线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3 0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唐芊尔)曾经,“黑板上做实验”“考卷上写实验”成为人们对中小学科学课的“刻板印象”。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政策支持。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强国建设根基的关键举措,也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谈及出台意见的缘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希望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激发学生投身科技事业的远大志向与持久热情。”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首次提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概念。与此前人们熟知的科学教育相比,科技教育有什么更加突出的特点?“科技教育不仅是科学思维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资源上实现横向衔接,汇聚优质科技资源导入中小学教育;在课程上实现学科交叉,将前沿科技分学段、分层次融入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实现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目标。”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学军解释。

  为此,意见提出,到2030年,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基本建立,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评价和条件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到2035年,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全面构建,社会资源支持机制不断健全,以实用场景为对象的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教学方式普遍应用,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愿望,更好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如何达成这一目标?意见为科技教育的发展画出了明确的路线图。

  意见指出,要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小学低年级重在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点燃和呵护好奇心;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中深化概念理解,建立跨学科联系;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生从现象认知向规律探究与方法掌握过渡;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进行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同时,积极构建科技与人文有机融合的育人生态,引导学生在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涵养人文情怀,在人文浸润中培育理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意见要求重塑课程生态,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以学科融合为基础,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统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资源,开发一批优质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积极探索“科学家+教师”联合授课的“双师课堂”、基于元宇宙虚拟实验室等前沿技术的“未来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沉浸式、互动式学习场景。

  资源与环境是支撑科技教育深入开展的基础保障。对此,意见明确,将从“硬环境”和“软空间”两方面协同推进。一方面,加大科技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为学生提供一站式学习服务。统筹利用校外实验室、科技场馆等资源,打造科技探究体验学习场景,为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实验和工程技术实践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科技教育栏目,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创新数字教学模式,探索人工智能支撑的教学新形态。同时,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有效联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场馆基地、家庭社区等各方资源,共建区域科技教育中心,打造“百城千馆”工程,实施中小学科技教育“小小工程师”计划,开展中小学探究实践“领航行动”。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3日 08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