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明代版画研究的新视野——评《书中图:晚明版画与出版文化》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明代版画研究的新视野——评《书中图:晚明版画与出版文化》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0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刘艳辉(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博士)

  艺术作品的生产与传播,始终深嵌于特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脉络中。这意味着,任何艺术作品都绝非纯粹的文本存在,而是承载着共时性的社会认知与历时性的知识体系。版画由于其媒材、技术及传播上的便利性,比其他绘画更易广泛传播,从而形成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研究艺术作品的方法逐渐融入了社会学、文化史与历史学的多维视角,推动了对艺术对象的更深层理解。在此学术流变中,李啸非新著《书中图:晚明版画与出版文化》(以下简称《书中图》)可谓一部应时之作。该书不仅积极回应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方法论革新,更以“版画的出版”为独特视角,深入剖析晚明版画与出版文化的内在关联,在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之间取得了良好平衡,为晚明版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借鉴。

明代版画研究的新视野——评《书中图:晚明版画与出版文化》

《书中图:晚明版画与出版文化》李啸非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本书题为“书中图”,但其论述重心并非简单并列“书”与“图”,而是将二者共同置于“出版”这一文化场域中审视。本书在文本之外融入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相结合的多维视角。这里的“书”一方面是作为艺术主体的书,也即晚明版画所拥有的图像世界;另一方面则指向的是作为出版主体的书,一旦涉及出版,其本身便超越了单纯的艺术文本属性,而进入社会文化的生产与流通体系之中,有助于塑造更具日常性与现实性的文化艺术形态。可以说,“书”不仅灌注了艺术家的精力与心血,而且还融入了社会性的认知系统,打开了晚明版画的理论空间,使之与图像、品牌、商业、风尚等元素恰切地融合起来。

  文化史学者罗伯特·达恩顿在《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一书中曾指出,书籍史的研究通常包括作者、编辑、印刷人、出版机构、销售商、买书的人(读者)等因素,由之构成一幅完整的“传播线路图”。出版作为图书生产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成为连接作者与读者的重要载体——抑或说成为晚明“城市知识阶层”与“读物消费群体”之间的桥梁。相应的出版研究,则从独特的视角强调了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并将其放置在社会历史层面来进行观察,这样不仅可以透视作品的艺术价值,还能更好地认识其在社会史、文化史、文明史等层面的地位。对于晚明版画研究来说,《书中图》所采用的社会史视野则使版画超越了单纯的视觉艺术,而成为综合性的认识结构体,能够有力地呈现更加隐微的艺术世界。

  该书还进一步剖析了晚明画谱出版中所呈现的读者导向。以《图绘宗彝》为例,其中的山水版画更吸引晚明士人的注意,而大量繁密精美的翎毛花卉,则能成功打动相关消费者,“诸如热衷于图像阅读的市民,以及从事刺绣的女性读者,即使非艺术创作领域的人群,也会从这样一部绘刻精美的画谱的阅读体验中得到视觉愉悦”。这种对不同读者群体的精准把握,体现了晚明书坊主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同时,万历末年黄凤池集雅斋刊行的《唐诗画谱》系列,多采用“一图一诗”的形式,诗作由董其昌、陈继儒等名士书写,版画则由丁云鹏、蔡冲寰等名家绘稿,刘次泉等名工镌刻,这种强强联合的制作模式,既保证了作品的艺术品质,也通过名人效应提升了出版物的商业价值。

  《书中图》对“出版文化”的探讨,源于对以往研究中因“出版信息缺失”而造成的视野局限的反思。而“近年来,随着更多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观念、方法的不断拓展,对于版画史上的一些论断,亦产生了重新认识的必要”。这意味着本书所讨论的出版文化并非理论的空转,而是充分考察了现有的史料,在此基础上对晚明的版画史、书籍出版史、文化史、商业史等内容进行的重新审视。与此同时,《书中图》还涉及对活字印刷术、套色印刷术等古代技术问题的讨论,这些技术无疑展现了晚明社会的发展状况,并对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能够作为我们深入探讨晚明社会文化形态的有力载体。

  倘若仅从出版角度来探讨晚明版画,似乎会呈现一种方法的悖论,这主要是因为出版更多地属于社会传播层面的研究,其中较少有文化因素的置入。李啸非特别选取了作为事件的“徽州风格”来进行分析,促使社会学层面的出版转向文化学层面的出版,同时也构成对本书关键词“出版文化”的有力解读。文化学层面的出版显然不会只注重于纸张、印册、运输、销量等经济因素,而是更为重视其所蕴藏的社会文化价值与意义。因此,“徽州风格”中的书商、画师、刻工等群体更多地在精神文化层面来进行版刻,不仅标志着版画图像艺术发生变化,而且将晚明版画由单纯的艺术作品转化为“艺术商品”,使其成为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结构体。正是得益于“徽州风”的书坊将版画印刷从以往的“逐利而印”,转化为士人审美与文化时尚的对象,“出版者并不把获利作为经营书坊的唯一目的,而是诸种书籍的质量和文化消费功能”,晚明版画才获得艺术层面的巨大进步,进而与晚明士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关联。

  总之,《书中图》一书通过运用社会史的研究视野,使我们在摆脱艺术文本研究局限的基础上,借助艺术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打开了视野。需强调的是,李啸非从晚明版画所蕴藏的丰富艺术世界出发,在晚明版画、出版视野、历史文化之间构筑起有机的关联,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了晚明时期社会的诸种形态,也为未来的版画史研究创造了“视觉文本考察”与“动态的出版系统及社会语境”相结合的综合性视野。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0日 11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