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李泓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全球顶尖科学家究竟有多“神”,相信太多人好奇。毕竟,人类正在享有的现代文明成果,其最初的思想源头,往往可追溯至这些科学探索者。作为一部由青年学子主导编撰、聚焦十位世界级顶尖科学家的访谈录,《走近世界顶尖科学家》(人民日报出版社,2025年)以独特的跨维度对话形式,在科学传播与人文表达之间搭建了一座鲜活的桥梁,让科学巨匠回归为鲜活、立体的“人”。

《走近世界顶尖科学家》李泓冰 主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
这本访谈录的诞生,源于一场科学的盛会。2024年秋天,近300位科学家齐聚上海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其中包括11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50余位海外顶尖科学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一群充满好奇、聪慧而执着的学生,有幸与这些科学巨匠相遇。双方在交流中相互了解、欣赏,并共同“成就”了一段难忘的互动,碰撞出绚丽的思想火花。在“大江东——复旦融媒体创新工作室”的平台上,这些学子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下科学家的探索、感悟和经历。这些融媒体作品,不仅是科普内容的生动传递,也是一场跨越学科、代际与文化的对话,更是科学精神在当代中国青年学子身上的真实映照。
公众常将顶尖科学家简化为“天才”或“权威”的符号,而忽略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真实面貌。本书通过富有“反差萌”的生动对话,还原了科学家鲜活而立体的人格魅力。读者会看到亲切如邻家长辈的诺奖得主格雷德在化妆间接受采访,谈及23岁发现端粒酶那天,“回到家开心地跳起舞来”,并强调“好奇心和怀疑是创造新事物的关键”;喜欢打鼓的“机器学习之父”乔丹,用“与众不同”形容不断在各专业领域跨界探索的自己;获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的克莱因伯格和内森斯等人,也都有着各自奇妙的科研故事。这些真实细节打破了科学家的“刻板”形象,展现出科学探索的真实图景:它并非一帆风顺的荣耀之路,而是充满试错、困惑与坚持的荆棘之旅。
这样一种“祛魅”的叙事方式,使科学精神变得真实可感、触手可及。在年轻学子的笔端和镜头中,十位世界级顶尖科学家,有的随心而行、逆风而上,在探索未知的广阔天地中自由驰骋;有的一路走来,历经山穷水尽,最终迎来柳暗花明;也有人执着于自己热爱甚至迷恋的研究,展现出扑面而来的幸福感。同学们也由此深刻体会到,科学作为穿透蒙昧的理性之光,是如何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核心力量。
这种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在上海这座开放的国际大都市举办的论坛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多位科学家提及对上海的奇妙感受,以及通过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这座“桥”,与中国科学家结下的美好合作情谊。他们都强调了国际科学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他们坚信,科学前沿的探索离不开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合作。例如,诺奖得主谢克曼坚定地表示,为了促进知识的自由流通与共享,“我将不断发声”。数学家埃菲与中国有着特殊的缘分,他的父亲出生于中国哈尔滨,他本人对中国地方政府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展现的尊重表示赞赏,“有任何困难,我们都可以找到政府对话解决”。在气候变化、技术伦理、竞争合作等议题争议频发的今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从未如此紧密而复杂。
除了对宏观科学环境的见解,科学家们也给予年轻人宝贵的个人成长建议。科学家罗兹寄语年轻女性,希望她们能充分享有选择自由,不被外界期望所束缚,她指出“女性无须模仿和伪装成男性,只应成为自己”。
“只应成为你自己”,这或许是科学家们对“下一代”最动人也最深刻的期待。他们不约而同地鼓励年轻人“保持怀疑”和“敢于提问”。这种对批判性思维的珍视,正是科学精神薪火相传的核心。
科学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视角。用证据思考,用逻辑判断,用热情探索。本书不仅是十位科学家的人生片段,更是一封“邀请函”,邀请所有读者——无论是否从事科研——以“只应成为你自己”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去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
愿这本书成为一扇小窗,窗外是温暖人类数千年的科学星空,窗内是每一位平凡如你我皆可点燃的智慧灯火。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0日 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