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郝雨浓(大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
在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交织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瓶颈。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到2027年,全球近1.5亿个岗位将因数字化和绿色转型出现结构性变化,制造业等技能缺口突出。主要发达国家传统的职教体系暴露诸多问题,因此以学徒制为突破口,是推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的路径之一。
欧盟现代学徒制正经历质量革命。德国、瑞士及北欧国家各有创新举措。德国以双元制为基础,在工业4.0推动下进行系统性变革。2020年《职业培训现代化法案》要求,行业协会3年内完成350个职业培训条例的数字化修订,重构课程体系,如机械师学徒培训新增数字孪生等模块,理论课时占比提高。德国推动认证机制创新,引入技能区块链技术保障评价透明。政府投入12亿欧元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配备先进设备。2023年数字化相关工种学徒留用率达89%,高于传统工种。
瑞士借助《职业教育和培训2025战略》打破行业壁垒,构建技能积木系统,酒店管理学徒可选修数字化模块,学分可跨专业认证。构建微型认证体系,推出500余种技能微证书。设立终身学习账户制度,将企业培训等经历转换为学分,使青年失业率低、高等职业教育文凭持有者比例高。
北欧国家践行碳中和理念,将绿色技能嵌入学徒培养体系。瑞典、芬兰自2024年起对相关专业推行绿色课程强制认证制度,搭建“企业+学校”碳实验室。丹麦政府出台激励政策,补贴招聘可再生能源领域学徒的企业。
英法两国在学徒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近年来,英国学徒制实现从数量失控到质量优先的深度转型,雇主在质量重构中居主导地位。政策上,2017年征收学徒税,2022年改革后设立优先技能清单,提高战略领域培训补贴,引入终点评估独立机构,淘汰不达标培训机构。实践中,学位学徒制发展良好,如曼彻斯特大学与BAE系统公司合作的航空航天工程学位学徒项目,培养周期长、内容丰富,毕业生起薪高于普通硕士生均值。
法国政府借《自由选择职业未来法》推动学徒制破冰与精英化改革,打破多重制度壁垒。行政流程变革显著,建立单一数字平台,大幅压缩企业注册时间,取消年龄限制,学费由企业与政府共担,推动精英学校参与,使法国学徒规模三年内增长183%,25岁以上成人占比达34%。
不同国家基于自身产业需求与社会发展状况,开展各具特色的学徒制实践。美国社区学院与产业带深度耦合。在政策推动下,催生新型学徒模式。特斯拉与奥斯汀社区学院合作打造电动汽车智能制造课程。课程含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且设置薪资阶梯,激励学徒提升技能。亚马逊云计算推出军转民计划,退伍军人经12个月培训可获云架构师认证,多数学员能进入知名企业,薪资可观。
日本积极应对少子化危机,推动匠人精神与数字化共生。丰田智能工厂学校设培训基地,要求学徒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人机协作生产线的设计与部署;索尼开展元宇宙实训,利用VR技术模拟生产线,操作误差数据实时上传至高校AI分析平台。此外,日本举办世界级工匠大赛,冠军可获全球技能护照并赴海外研修。
澳大利亚在矿业发展驱动下推进技能标准化。必和必拓集团主导人才计划,自动化钻机操作员证培训要求学员完成规定时长的模拟操作,通过考核可获学院文凭与委员会执照。同时,推行双文化导师制,融合传统与现代技术,提升本地居民学徒雇佣率。
职业教育领域呈现多维度发展趋势并面临核心挑战。在质量评估上,德国BIBB质量雷达2.0多维度动态监测企业培训质量,为质量提升提供依据。经合组织构建PISA式跨国测评技能评估框架,计划发布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指数,有利于跨国比较。
在技能认证领域,全球化博弈特征凸显。欧盟推出数字技能护照,借助区块链与AI翻译技术,实现持证者在成员国间的岗位自动匹配,推动人才跨国自由流动。美英澳加组成国际文化与教育交流同盟,且在工程领域的合作历史悠久,基于现有合作框架推动实现技能互认。
可持续发展目标对职业教育形成刚性约束。荷兰要求职业课程增加可持续发展内容占比;法国将女性在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学徒比例纳入企业ESG评级体系,推动性别平等与社会多元化。
此外,在核心挑战方面,企业面临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矛盾,高质量学徒制投入与人才留存率相关,教育标准化与个性化需求间的矛盾亟待解决。
全球学徒制改革已经步入以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时代机器替代率高,需融合工匠精神与前沿科技培育新工匠。未来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技能生态体系之争。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0日 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