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93】
光明日报记者 禹爱华
晚上8时30分,本该是城市霓虹璀璨的时候,湖南蓝山县的街市却忽然暗了下来:不仅三蓝广场那几盏高杆射灯,连周边酒店商铺的景观灯也都熄了。
见记者一脸疑惑,蓝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颜超莉解释:“这是我们常态化的熄灯静夜,为的是让候鸟不迷航。”
事情要从5年前说起。
2020年9月的一个晚上,蓝山居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群途经蓝山的白鹭在广场上空久久盘旋。
接到群众来电后,蓝山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多方咨询,了解到:这是候鸟被三蓝广场上的高杆射灯干扰,迷失了方向。于是,他们马上组织熄灯。熄灯后,白鹭就翩然而去。
从这以后,每年9月至11月,晚上到点熄灯成了蓝山县的惯例。
“现在每到晚上,连跳广场舞的大妈,都会主动把灯光调暗,好让鸟儿顺利赶路。”颜超莉颇为自豪地说。
蓝山县地处湘江源头南岭山脉腹地,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邻近的太平洋岛屿)候鸟迁飞通道上,被称为“千年鸟道”,每年有上百种、350多万只候鸟经此迁徙。
“现在正是候鸟南飞的高峰季节。每天能听到鸟叫,我心里才踏实。”巡行在山脊上,云冰山四海坪候鸟保护监测站的值守员张修强这样对记者说。
谁能想到,十几年前,他竟靠捕鸟为生。
“那时候,一到候鸟迁徙季,大家就在山脊上布网,用光束照射夜空,吸引鸟儿‘自投罗网’。”说起过往,张修强话里透着羞赧。
滥捕,导致过境候鸟锐减、生态问题凸显……痛定思痛,蓝山开启了一场保护鸟类的攻坚战。
“攻坚战”首先从提升群众的护鸟意识开始。
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带着讲述捕杀候鸟危害的纪录片,深入各个村庄开展宣传。
张修强对纪录片里的场景记忆犹新:猛禽减少,田鼠泛滥,玉米地被啃得只剩秸秆,“当时心里像被针扎一样”。
“听政府的,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张修强率先响应号召,告别捕鸟生涯。因熟悉候鸟习性,他被聘为护鸟员。
如今,村里像他这样从打鸟人转变为护鸟人的村民,还有12位。
爱鸟护鸟的,何止村民。
在云冰山西峰岭之巅,曾矗立着一座高达150米的风机。它点缀在蓝天白云之间,一度是网红打卡点。而且,它每年可输出500万千瓦时清洁能源,创收300多万元。
但这座风机却被拆除了。“主要是因为云冰山多阴雨大雾天气,随着过境候鸟增多,风机叶片转动产生的气流和噪声对鸟类迁飞有一定干扰。”蓝山县林业局野保股负责人李民辉告诉记者。
如今,原来风机所在之处,已恢复成绿地。风机为候鸟让路的故事,让这里再次成为网红打卡点。
这样的故事,在蓝山还有很多很多。
走在蓝山,你会发现,这里乡乡有候鸟文化广场,村村有候鸟文化宣传栏,家家有人鸟和谐墙画……爱鸟护鸟,已融入蓝山人的血脉。
蓝山人的善意,鸟儿也“感受”到了——
“和十几年前对比,我们观测到的过境候鸟数量、种类明显增多。”翻开《蓝山百鸟图》,蓝山县湘江源候鸟守护站站长唐盛利向记者介绍,“你看,这是我6年时间里拍摄到的120多种鸟。这图册,每年都得更新!”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0日 0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