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93】辽宁丹东:科技助候鸟“去留无恙”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93】辽宁丹东:科技助候鸟“去留无恙”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0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93】

  光明日报记者 李建斌 徐谭

  这是辽宁丹东鸭绿江口,阳光下,微风清漾的湿地吐金嗽银。滩涂上,一群群候鸟,或悠然停歇,或低头觅食,或追逐嬉戏。当潮水涌来,霎时,万千鸟儿应声而起,化作一阵阵壮观的“鸟浪”。

  滩涂上,几人正埋头工作。

  “用棉签轻轻蘸一下,放入试剂瓶拧紧,就搞定了!”辽宁省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副主任张海龙举起瓶子在记者面前晃了晃。

  “这是在做什么?”

  “采集野生鸟类粪便样品。秋季是候鸟迁徙高峰期,这个时间段采集样品,就可以很好掌握候鸟种群的健康状况。”张海龙解释。

  这些样品将被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可能携带的病原体,为保护候鸟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北部,每年有20万到40万只候鸟迁徙至此进行补给。

  “守护迁徙的鸟儿,科技手段很重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马力,跟记者唠起了他们的“护鸟经”。

  “保护候鸟,需要深入研究候鸟的迁徙规律。在这方面,卫星追踪器可以说派上了大用场。”马力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2021年5月,科研人员在鸭绿江口湿地捕捉到一只斑尾塍鹬,并给它佩戴了卫星追踪器。

  “我们给这只斑尾塍鹬命名为‘58号’,卫星追踪器记录下了它完整的飞行路线。”马力向记者展示了这只“明星鸟”的迁徙飞行轨迹。

  追踪软件显示:当年5月,它从丹东鸭绿江口湿地起飞,行程6500公里,直达美国的阿拉斯加繁殖、育雏;9月底10月初,从阿拉斯加飞到南半球的新西兰越冬。次年4月,又开始长途飞行,返回中国的鸭绿江口湿地。

  “了解候鸟迁徙规律,就知道鸟类生存和繁殖需要什么样的环境,人类活动距离多远合适,食物是否充足……保护就有了科学依据。”马力说。

  为了近距离了解保护区工作状况,11月9日早晨6点多记者就来到了鸭绿江口湿地。眼前浓雾弥漫,几十米开外便是白茫茫一片。

  “往常遇到异常天气,比如大雾、大雨,掌握候鸟集中的迁徙停歇地、觅食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只能靠增加巡护频次和人员来解决。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了‘火眼金睛’。”孤山管理站巡护员董永刚气定神闲。

  他说的“火眼金睛”,就是24小时全自动激光监控仪。它架设在保护区的一处瞭望塔上,能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动物及人类活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有了这个设备,我们无需频繁进入脆弱的湿地核心区,就能完成对候鸟生境、人为活动的监测,有效威慑和发现盗猎、破坏栖息地等行为,最大限度保护候鸟栖息地的生态安全。”董永刚介绍。

  在鸭绿江口湿地,鸟类面临的,不只是盗猎这种显而易见的危害,还有一些隐形的威胁。

  “鸟类常因栖息或觅食而接触电线,绝缘线路的连接处、开关桩头容易出现金属裸露,给鸟带来危险,为此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巡检一次。”在鸭绿江口国家湿地观鸟园,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员工王俊心轻轻拨动了手中的遥控器开关。

  随着“嗡——”的一声,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输电线路开始巡检。

  “我们在候鸟密集区域,对输电线路全面进行绝缘化改造,用高科技手段为配网线路连接处、开关桩头等金属裸露部分披上‘保护衣’,有效防范鸟类因误碰、误撞电力设施而引发触电危险。”王俊心一边操作无人机,一边向记者介绍。

  科技加持,让这里真正成了候鸟的天堂:截至目前,保护区已累计记录到鸟类35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30种,二级保护鸟类62种。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0日 0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