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郑敬斌(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近日,一场“指豚为鸡”的网络趣谈在第十五届全运会期间悄然兴起,为这届全运盛会增添了几分亲切的生活气息。官方发布的吉祥物“喜洋洋”与“乐融融”,原型本是承载着深刻文化与生态意义的中华白海豚,却在广大网友充满巧思的解读中,与广东人餐桌上的白切鸡、豉油鸡产生了奇妙联结,使得“大湾鸡”这一昵称不胫而走。这场源于民间的趣味“再命名”,迅速点燃了全民文化共创热情。在线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轻松突破亿次,生动传神、诙谐可爱的漫画与表情包持续刷屏;在线下,“大湾鸡”不仅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部分周边产品已卖断货,线上线下掀起特许商品抢购风潮,以质朴的亲切感赢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喜爱。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此次“大湾鸡”跳出了赛事吉祥物的既定框架,飞入寻常百姓家,以最朴素的“人间烟火”成功弥合了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的距离,成为凝聚共识、强化认同的文化符号。这场看似偶然的文化热潮,实则蕴含着文化发展的必然逻辑:只有真正扎根于人民群众,文化才能焕发持久而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文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通过优质产品供给与多元传播形式,拉近文化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让文化在“烟火气”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民族复兴筑牢精神根基。
植根日常生活,文化方能“暖民心”。当文化融入现实生活,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从市集上引人驻足的非遗传承,到社区中邻里互动的文创活动,从景区里穿越古今的文旅体验,到节庆时盛大热络的民俗表演……文化正是通过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载体,从宏大的叙事走入具体的生活,成为每个人身边真切的温暖陪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凝聚精神力量,关键在于让文化贴近人民群众、扎根日常生活。广大文化工作者唯有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才能让文化作品更有温度,为大众生活增添质感,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在烟火人间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近年来,“村BA”“村超”大受欢迎,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观众奔赴乡村赛场,更通过短视频平台实现破圈传播,成为带动乡村文旅发展、凝聚文化自信的新载体;十五运会开幕式上醒狮、粤剧、英歌舞等岭南文化,在前沿技术的辅助下焕发活力,新内容、新形式、新技术对文化的每一次创新呈现和现代表达,都引发了如潮的关注和热议。这些告诉我们,在坚持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创新表达方式,不仅能够赋予文化新的时代特征和生命力,而且可以使文化记忆在鲜活表达中自然浸润,使价值共识在情感互动中充分凝聚,实现文化叙事与受众心声的同频共振,让文化不再是遥远的“过去式”,而是融入当下、连接你我的“进行时”。
当前,我们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潮文创让千年文化以时尚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以时尚、实用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日常。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是审美与功能的结合,更承载着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让人们在使用中触摸历史温度,在传递中强化文化认同,在全民参与的文化消费中,悄然凝聚起代代相传的文化传承力量。极具群众基础的还有乡村文化。各地“村晚”以乡土舞台为载体,田间地头搭起简易舞台,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每一个节目都扎根乡村现实,每一段表演都饱含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不仅是村民的文化盛宴,更是乡村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现……这些鲜活的文化实践,无一不是将抽象的时代精神转化为具象可感的文化表达,让时代力量在文化浸润中展现与传承。
“烟火气”是文化的本真,蕴藏着人民最朴素的情感与期盼,承载着文明传承的基因与力量。新时代的文化创作,就是要让每一段文化根脉都在生活实践中延续生机,让每一个奋进瞬间都在时代长卷中找到坐标,从而不断唤起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凝聚成最坚定的前行力量。让我们以时代为底色、以生活为土壤、以创新为羽翼,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磅礴而持久的精神滋养。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0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