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新闻随笔】
作者:闫槿
近日,2025年湖州马拉松开赛。赛场上,几位志愿者用一根小小彩虹绳牵着视障者向前奔跑,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冲过终点后,视障跑者获得了一枚特制的盲文奖牌,欣喜之情洋溢在脸上。
这种由视障者与陪跑员共同组合、参与比赛的方式,不仅诠释了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人文关怀。对于视障者来说,奖牌不只是参与赛事的纪念,更是超越自我身体极限,与健全人一样能够获得荣光的见证。那些奔跑的身影,就是直面生活的宣言,能够给残障人士带来更多希望与力量。对于陪跑员来说,为了成为一双双合格的“眼睛”,他们也需要辛苦训练,与视障者反复磨合,直至步频一致、心有灵犀。这种致力于有爱无“障”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奉献的快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放眼看去,类似“携手与共”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在上海、郑州、北京等一些城市,不少公益陪跑团成立并健全起来,很多人积极加入,成为助残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又如,在重庆,一些专为残障人士提供帮助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听障儿童开设绘本课堂,为听障人士提供法律咨询,让无声世界听见温柔的“回响”;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服务管理平台可以为相关群体提供康复训练、就业实训等项目,让精准帮扶更加高效畅通。
这些暖心实践,不仅有利于助残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也向社会传递出清晰信号:除了基本生活保障,残障人士的精神需求与自我实现的渴望,同样应被看见、被尊重、被呵护。全社会应该黾勉同心,为他们撑一把伞、掌一盏灯、扬一片帆。
而这些实践,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政策不仅契合了时代发展所需,而且充分激发出个体的内生动力,进而扎扎实实投身、奉献于火热的社会实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要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具体的人,其中不仅有物质上的丰裕,更包括精神上的富足。而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让残障人士可以在体育、娱乐、阅读等方面同样得以满足,是这张宏伟蓝图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未来,我们需在激发全社会参与热情,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上下功夫。一方面,推动志愿服务的“代际融合”,既要吸引年轻人加入,激发其青春朝气与创新能力,又要鼓励人生经验丰富的老年人参与,让他们在“老有所为”中发挥余热,构建全龄参与的志愿服务生态体系。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激励机制,例如,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度,真正为有志参与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让他们有为、愿为,进而推动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残疾人事业发展,唯有汇聚多方力量,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打造专业的志愿服务项目,才能充分激发残障人士潜能,让他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步伐更快、更稳、更坚定。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0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