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扎实推进劳动者权益保障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扎实推进劳动者权益保障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0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视点】

  作者:梁昊光(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往往体现在就业是否稳定、收入是否合理、权益是否有保障等现实问题中。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这一历史征程中,为切实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不断完善劳动法律制度体系,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强化执法监察与社会监督,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多层次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广大劳动者在就业机会、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职业安全等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在法律制度层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工会法、社会保险法等得到修订完善,劳动监察执法信息化程度显著提升;人社部推进“互联网+劳动保障监察”,实现企业用工信息与劳动投诉智能匹配,2024年全国劳动保障案件结案率达98%,有效巩固了劳动关系的法治基础,提升了劳动监察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在劳动关系治理实践方面,不断推动制度落实向基层延伸、向新领域拓展。各地通过建立劳动争议多元化调处机制、推行企业诚信用工制度、完善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举措,使劳动者能够在源头上维护自身权益。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转型、就业业态数字化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积极探索灵活就业人员保障新模式,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融入劳动监察与权益服务,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治理新格局。

  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出台《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推动用工责任清单与算法透明制度试点,鼓励平台企业为骑手、司机购买意外险与工伤险。截至2025年年初,约700万名灵活就业人员实现基本工伤保险覆盖。各地工会组织积极搭建平台,推动平台企业与劳动者代表就抽成规则、运费结算、劳动安全等关键问题进行协商。2025年以来,全国工会以开展2025年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为抓手,重点推动平台企业开展算法协商,协商成果预计将覆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逾2000万人。

  但需要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时代的劳动关系结构更复杂、用工方式更多元、权益诉求更精细。比如,以平台经济、零工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成为新兴职业。然而,这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雇佣关系模糊。对于新一代劳动者而言,除薪资报酬外,他们也十分关注职业发展空间、公平评价机制与心理健康支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需要在管理理念上更加注重平等协商与人文关怀,在制度设计上完善绩效激励机制,畅通申诉反馈渠道,在社会层面强化心理关爱、职业培训和权益教育等综合支持。

  展望未来,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将在更高起点上,聚焦更深层次问题,推动传统劳动关系治理向覆盖新业态、灵活就业、数字劳动等领域延伸,全面提升制度执行力与社会共治水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立法与监管层面实现精准识别与分层治理。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就业形态变化迅速,需要构建算法模型以识别确切劳动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区分劳动合同关系与承揽关系,为灵活就业群体提供分级保障。建立劳动监察全国数据联通系统,使执法更主动、更透明。

  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体系。完善社会保障的全国统一认证,使劳动者在不同平台、不同城市间流动时,权益不流失。特别是针对自由职业者、短期合同工群体,应实行按工时缴纳与多渠道参保的机制,让劳动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劳动权益保障更注重实现高质量就业。未来政策重点应转向促进劳动者技能提升与职业转型,支持劳动者利用人工智能辅导与在线实训获得新职业能力。推动“绿色就业”“数字就业”,让劳动者在新产业布局、新经济发展中共享发展红利。

  此外,劳动者权益保障应与社会心理关怀、家庭友好政策协同推进。只有劳动者能够安心、体面、受尊重地工作,才能形成稳定的消费预期与创新动力。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政策将不断向纵深延展——从经济增长转向劳动者全面发展,从保障劳动走向尊重劳动。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0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