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以有组织科研提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水平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以有组织科研提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水平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0 04: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智库者说】

  作者:周湘智(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分中心特约研究员)

  今年是《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印发十周年。十年来,我国新型智库建设快速推进,取得了重要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智库仍存在“研究方向分散、组织模式松散、团队组建零散、研究成果弱散”等问题。智库的有组织科研是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完善智库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重要途径。构建供需紧密对接、研究快速反应、集体协作攻关、成果系统集成的运行机制,应作为“十五五”时期提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水平的“新基建”加以重视。

  有组织科研是实现多方协同的利器

  所谓智库的有组织科研,核心在于围绕党和政府重大决策需求,推动科研目标从“泛化松散”到“问题聚焦”、科研主体从“一方主导”到“多方协同”、科研组织从“单打独斗”到“整体推进”、科研内容从“单一领域”到“多维立体”转变。

  有力增加智库研究的精准性。通过开展有组织科研,建立选题策划筛选机制,可以有效解决智库研究选题缺乏精准度、针对性的问题,避免一些长期追踪和储备性、系统性、复杂性问题研究不足,实现供需对接、以需定产、全域覆盖,形成政智同题、同频共振。

  有力增加智库研究的敏锐度。智库研究讲求“文当其时”,考验咨政服务的敏捷响应、“急中生智”与贴身服务。通过开展有组织科研,在智库研究中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能够动态捕捉决策需求,以严密的组织、迅速的行动、高效的配合,第一时间开展研究、第一时间拿出成果、第一时间送上决策案头。

  有力促进智库研究多方合作。随着我国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趋复杂、国际国内联动更加紧密,对智库跨部门跨专业合作提出迫切要求。通过开展有组织科研,在智库研究中建立起开放协同机制,能够打破分割,统筹多方力量,推动人机协同,汇聚“最强大脑”开展系统化、综合型、穿透性研究。

  有力提升智库研究影响力。智库作为辅助性决策支持机构,以服务国之大者、真正体现作为、凸显战略作用为目的和意义。通过开展有组织科研,能机制化地整合最优资源,激发最大潜能,以高水平研究、高质量咨询、高频率发声,持续提升智库的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如何开展有组织科研

  智库有组织科研要求围绕重大需求构建研究议程,体现问题导向性;强调打破学科壁垒形成知识生产共同体,体现系统集成性;需要建立快速响应与触发机制,体现动态适应性,形成任务驱动、严密组织、紧凑行动的联合科研机制。

  把精准选题策划作为前置要件。智库有组织科研的本质是智库知识生产方式的范式变革。要以形成研究向心力为导向,聚焦时政热点、工作重点、政策堵点,定期策划推出系列重磅成果,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需求对接与自下而上的问题挖掘,凝练精准研究方向。定期召开集体开放式智库选题会,围绕紧要决策需求,分清轻重缓急,把决策部门“想知道的”“不知道的”和“应该知道的”研究透,实现研究的定向突破。要控制好产品结构,注重引领性、置顶性、交叉性研究,做好底线性、系列性、创新性研究。建立重大课题预研库,“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先研究什么,后研究什么”都了然于胸,防止因过度追求学术热点与短期政策风向,导致重大战略响应滞后。

  把混编组建团队作为重要支撑。现代智库科研组织模式已加快从个体研究转向团队协作、从封闭研究转向开放创新、从单一学科转向跨学科融合,需要构建柔性研究网络,配置好牵头专家和组织团队、资源保障,使研究取向高度统一、创新力量高度聚合、团队行动高度协调。要以研究项目为牵引,组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智库研究联合体,形成“政—产—学—研—媒”深度融合的知识生产链,形成“信息共享、问题共研、政策共制、效果共评”的互动模式。适应人工智能社会化应用对智库组织模式的变革要求,加快研究团队的数智化武装,以人机协同新型咨政模式,推动高素质人才集聚、高智能平台搭建、高水平成果产出。

  把加强过程管理作为硬核方法。有组织科研要求高度重视质量控制与过程管理,从研究切口、调查研究、团队组合、材料取舍、方法运用、完成时序、质量评价、成果报送、转化应用等环节进行全流程质量把控。完善组长牵头、集体攻关、高效配合机制,形成建组开题、中期检查和结项复盘闭环,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岗,全程监督、奖罚分明。建立成果质量约定机制、研究进度督促机制、成果会审打磨机制、集体终审发稿机制。重要研究项目实行定期调度、跟踪督办,推动智库成果优质交付。加快建设智慧研究中枢,集成政策文献数据库、经济社会数据库、全球智库成果库,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成果质量跃升。

  把推进成果转化作为有力推手。智库成果的转化是智库研究的“最后一公里”。要着力畅通成果报送渠道,对批办的成果,积极主动与承办部门对接,使成果进入政策、推动实践、促进发展;对转化实施的成果,开展“实施前预测—执行中监测—落地后评估”全周期追踪。开发“政策慕课”平台、打造“智库+”融媒体产品,发挥智库在推进政策社会化、提升公众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对重大政策、重大事件和重大舆情,要积极组织专家及时发声;对典型案例、突发事件,积极组织专家解读分析,从专业视角解疑释惑。加强成果反馈管理,形成“需求牵引—成果生产—政策转化—价值再造”良性循环。

  为智库有组织科研提供有力保障

  区别于自发式研究,有组织科研强调通过系统化组织架构、全链条资源整合、跨学科协同创新,实现智库研究目标聚焦与效能跃升。有组织科研的真正落地,还需要平衡好几组关系。

  平衡好集体研究与个人探索的关系。强化任务导向与鼓励自由探索是智库创新的两条线。有组织科研在尊重个人自由探索的基础上,更加强调适度增加个人在集体研究中的时间精力投入。需要智库管理者在宏观上科学把握好集体研究的结构与总量,将其作为优先事项进行铺排;研究人员作为智库共同体的一员,应强化整体意识,根据选题策划适当调整自选课题,高质量完成公共任务,在保持智库多样性和个人创造性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工作协同,共促智库总体功能实现。

  平衡好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关系。智库机构开展理论研究,需要更加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弄清对策建议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把握政策实践中的深层逻辑,构建“理论研究围绕政策研究来开展,政策研究围绕具体问题来开展”的运行模式。

  平衡好行政文化与科研文化的关系。智库有组织科研的推进需要一定程度的行政管理与统一推进,但过度行政化也会影响成果客观性与成员积极性。实践证明,营造一种既有适度压力,又保持一定组织弹性的氛围,不失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式。要建立以实际贡献为标准的成果署名制度,使研究人员各得其所,保持参与热情。实行集体研究成果与个人研究成果等效评价制度,赋予集体研究成果与个人研究成果相当的绩效,以结果的公平持续激发智库机构活力。

  平衡好首席专家与团队成员的关系。有组织科研的开展直接考验首席专家、领军人才、项目负责人的“带兵打仗”能力。要切实提升谋划力、决断力、协调力、执行力,以此有效聚集大团队、构建大平台、催生大成果、产生大作用。注重以制度管人、以流程理事、以文化强心,善于凝聚各路资源实现多学科知识交叉贯通、多领域精锐联合会战、多形式成果放大影响。团队成员则要增加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在个人与组织的共同成长中不断提升智库的知名度、贡献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0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