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王洋 胡晓军 光明日报通讯员 谢敏
日前,在江西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雕塑园,吉安市第三中学的师生们正坐在画架前写生。师生们的面庞上,满是庄重与崇敬。这是“我的井冈行”红色研学课堂上的一幕。
作为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西推出“我的井冈行”红色研学品牌,全省中小学生分批前往井冈山参观研学,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转化为青少年可触、可感、可践行的成长养分。
为了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红色历史,当地把课堂搬到历史发生地。八角楼、龙江书院、小井红军医院……当地推出4条主题线路,将革命旧址“串珠成链”:“信仰之行”聚焦八角楼、龙江书院,解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精神密码;“勤学之行”依托大井旧居、小井红军医院,淬炼“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品格;“奋斗之行”走进排头兵广场、行洲红军标语群,感悟“担当表率、军民同心”的力量;“使命之行”探访黄洋界、神山村,串联“革命胜利之源”与“乡村振兴之变”。“参加课程安排的活动,我才真正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对井冈山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新干中学高一(17)班学生李星诚说。
课堂上,井冈山红色宣传员毛浩夫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毛浩夫留学后回到井冈山当一名宣讲员,用双语向世界讲述井冈山精神。课后,学生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想:“英雄们点燃的信仰之光,永不熄灭。传承红色基因关乎每一代人的选择,吾辈当自强。”
教师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井冈山组建起协同育人的“导师团”:优秀讲解员廖俊杰、革命后代袁建芳、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江满凤、“神山村”农民宣讲队……“身边榜样”从自身出发,用真实故事赢得学生的认同。
同时,井冈山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等机构合作,组建74人的专家智囊团,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支撑与学术指导;同时成立跨学科课程研发小组,打磨22堂“思政金课”,建立教育专家与党史学者共同参与的双审机制,从政治方向、史实准确性、育人导向三个维度把关,确保每一堂课都经得起检验。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0日 0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