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唐芊尔)如何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切实促进学生体质强健、实现全面发展?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体育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这一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意见》提出,到2027年,以义务教育阶段为重点,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的要求全面高质量落实,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优良率,毕业生运动习惯养成率显著提升。为此,《意见》提出了涵盖八个方面的20条举措。
首先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从保障体育时间来看,《意见》明确基础教育阶段重点统筹课内外、校内外积极推进落实“2小时”要求,通过增加课时、开展课间体育活动、丰富体育课后服务等措施加强体育时间保障,高等教育阶段强化体育课程落实和锻炼频次要求。在此基础上,《意见》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一体化推进教学改革,从课程设计、实施形式、内容与负荷等方面着手,让学生喜欢体育、掌握技能、形成习惯。
在健全训练竞赛与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意见》要求学校科学设计群体性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群体性活动强调面向人人,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周周有比赛的发展新样态。竞赛体系聚焦牵引带动,构建定位清晰、层级分明、衔接有序、优质高效的竞赛体系。人才培养着眼畅通规范,鼓励各学段在现有招生政策范围内进一步畅通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与成长通道。
在壮大体育骨干力量方面,《意见》指出,要统筹中央政策要求和学校体育发展现实需求,提出建设国家级示范性学校(体育健康类)、探索体校与中小学结对发展模式,建设新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学校体育骨干力量建设。
在改进体育监测评价方面,《意见》要求深化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将体质提升、技能增强、运动参与、习惯养成等作为评价重要指标,淡化考试选拔性、强化正向激励、加强过程性评价,引导各地进一步明确工作导向。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建立结果互为监督、突出过程评价的监测体系,建立“监测—干预”联动机制,强化结果运用。特别是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要求各高校“一校一策”实施大学生体质提升专项行动。
当前,体育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意见》提出,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构建以专职体育教师为主体、体育教练员为辅助、兼职体育教师(教练员)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体育师资队伍。
针对各地体育活动开展条件有限的情况,《意见》要求强化条件保障。针对学校体育场地空间不足问题,鼓励创设小型化运动锻炼场景,打造校内“微运动场”,加强社会资源共用共享。要紧跟科技发展和教育治理趋势,创新提出实施数字赋能学校体育系列工作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学校各方力量,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管理保障等,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和运动伤害风险防控。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0日 0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