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要有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要有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3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

  作者: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武汉大学教授)

  回顾我数十载学术生涯,贯穿始终的是两个关键要素: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二者的交织与互动,引领我从懵懂少年一步步走向科学殿堂,从破解经典难题到开拓学科前沿,在测绘遥感领域探索未知、服务国家所需。

  我出生于江苏泰县(今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小学时的一次考试让我第一次尝到了质疑的“甜头”。试卷上对“假分数”的定义写的是“分子大于分母”,但我自己认为,应当是“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我鼓起勇气向老师提出了这个观点。结果,满分100分的卷子,我得了103分——这颗敢于质疑的种子,从此在我心里扎了根,并一直伴随着我的求学求知生涯。

  1957年,我考入武汉测绘学院。学习中我发现,当时采用的苏联教材里关于“无扭曲模型公式”的推导存在问题,而“变换光束测图”理论中未发现引起的坐标轴歪斜。这些发现让我坐不住了。没有像样的稿纸,我就在父亲废弃的旧银行账本背面,一口气写了4篇分析文章,指出其中的疏漏。

  几经辗转,我把文章交到了时任学院副院长、我国遥感测量奠基人王之卓教授手中。王先生那时并不直接教我们本科生,但他看到文章后,把我叫到家里,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这不仅是对一个本科生莫大的鼓励,更成为我学术道路的转折点。

  他让我跟着他做毕业设计,并鼓励我阅读英文文献。那时我学的是俄语,为了啃下英文资料,我专门找英语教研室的老师补习,一头扎进文献堆里。在广泛阅读中,我又发现国际知名学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沃塞克的一篇文章也存在错误。在王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我把发现写成论文,他逐字逐句帮我修改,最终发表在《测绘学报》上。我1963年毕业,论文1965年刊发。那180元的稿酬,让我记忆犹新——因为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55元。我坚持要把王先生的名字署在前面,他却坚决不同意:“这是你的发现,你的成果。”这就是名教授的风范,也让我懂得了提携后学的真谛。

  如果说质疑是发现问题的钥匙,那么强烈的问题意识,则是推动研究深入、实现知识创造的根本动力。

  1982年,我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测量权威阿克曼教授。他给我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当遥感测量数据越来越大的时候,数据里面就有各种误差,有的是温度、仪器、大气、环境造成的,还有的是由于干扰造成的,我们称之为粗差。“你能否在数据中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粗差都存在的情况下,找到一个自动化的处理方法?”这是一个困扰学界多年的难题。我夜以继日地钻研,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改进了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最小二乘法”。1985年2月,在我回国前的告别宴会上,阿克曼教授当着100多位来宾的面郑重宣布:“李德仁的博士论文,解决了测绘学上一个百年难题!”这篇论文也获得了斯图加特大学历届博士论文的最高评分。后来,我还因为该成果获得了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名誉博士。我深切体会到,瞄准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是做学问最大的价值所在。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回国后,我更是将“问题导向”贯彻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实践中。

  测绘是建设的尖兵。当时的航空摄影测量,一个周期长达3年:第一年航拍,第二年野外测量控制点,第三年才能成图。用户对我们有意见,因为太慢了!国家建设急需地图,但有些地方是原始密林,一些边境地区布过很多地雷,人都进不去。怎么办?我和团队迎难而上,经过无数次攻关,终于突破了“无地面控制点高精度定位”技术瓶颈,让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第一次拥有了精准的地图。

  如今,我们更进一步,率先在全球实现了“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将北斗导航、人工智能与卫星技术深度融合。比如,森林火灾发生,系统最快2秒就能锁定着火点,十几秒后,着火点的经纬度就能传送给消防员;农业上,卫星或无人机一扫,就能精准判断作物缺什么营养、有没有病虫害,信息可以直达田间地头。这些创新,是我们科研工作者最大的欣慰。2024年,我们正式提出时空智能学的概念。

  我是一名科学家,但首先是一名教师,我深知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重要性。恩师王之卓教授和阿克曼教授通过言传身教告诉我:学科建设一代接一代,一代强过一代。老师要甘当人梯,要舍得把那些有价值、有“油水”的关键问题交给学生去探索,把他们推到学问的前沿。我的学生李熙博士毕业后,我鼓励他继续深造。他利用“夜光遥感”技术,通过分析叙利亚地区5年间灯光的变化,清晰勾勒出战场分布:灯光不变的区域是和平区,灯光损失最严重的是主战场。这项成果直接服务于联合国,为难民援助提供了关键信息支撑。今年4月,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中国区域支持办公室落户武汉大学。看到学生能抓住问题、解决问题、服务世界,这就是作为师者最大的骄傲。

  做学问看问题,要看大流、抓主流。回望学科发展,我经历了测绘遥感从光机电时代到数字化时代,再到如今智能化时代的沧桑巨变,我从未离开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这一创新的主赛道。

  测绘,曾经是个需要跋山涉水的辛苦行当,如今已发展为“时空智能学”——利用智能传感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感知认知自然与人类活动,自动回答何时、何地、何目标、有何变化及其机理,服务于强军、富国、利民。这门新兴学科,通过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大模型深度融合,正在催生无数应用场景和万亿级产业。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科技进步比拼是马拉松长跑,我今年86岁了,亲历并参与推动了中国测绘遥感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域领跑的全过程。我从德国回来后写了一本书叫《不停歇的思索》,后来写了《不停歇的创新》。我打算到90岁,再写第三部——《不停歇的奋斗》。学问之路永无止境,解决问题的脚步不能停歇。只要还能思考,还能工作,我就要继续为这门关乎国计民生的学科,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光明日报记者王建宏、张锐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3日 0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