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重新认知设计学科边界——对设计教育转型的思考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重新认知设计学科边界——对设计教育转型的思考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3 03: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艺苑论衡】

  作者:蔡新元(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过去,人们往往把设计理解为“让东西更好看”或“更好用”。但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设计本质上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问题解决方法论,它整合了人文洞察、技术应用和商业逻辑,通过系统性创新来应对复杂挑战。

  从产品美学到系统创新,从商业导向到公共价值,从技术驱动到人文关怀……这种转变的深层意义在于,设计不再只是服务于产品和市场,而是与公共政策、社会系统更加息息相关。这实际上是对设计学科边界的重新定义,也是对设计师社会角色的重新认知。

  设计教育面临深层次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设计教育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工艺美术到现在隶属于“交叉学科”门类的综合设计学科体系,中国设计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800所院校开设设计类专业,设计教育的学科体系日趋完善,涵盖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多个专业方向。这支庞大的设计人才队伍,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设计师的表现越来越亮眼,从德国红点奖到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国际设计大奖的中国作品数量持续增长。许多中国品牌在产品设计上的突破,让世界看到“中国设计”的力量。然而,成就的背后也有隐忧,面对新的时代发展要求,中国设计教育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

  首先,教育理念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我国设计教育长期受到“技艺传承”思维的影响,学生花大量时间练习手绘技法、学习软件操作,却对设计思维的底层逻辑——同理心、需求洞察、系统分析、价值创造等核心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技能娴熟但思维局限,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其次,学科壁垒限制了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目前的设计教育体系承袭工业时代的专业分工思维,工业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设计等专业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当代设计实践早已进入跨领域融合的时代,比如服务设计需要整合用户研究、交互设计、商业模式设计等多个专业能力;数字智慧环境既需要空间设计师,也需要交互设计师和系统设计师的协同合作。

  再次,社会服务意识有待加强。长期以来,中国设计教育主要面向市场需求,以培养从事商业设计的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对设计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认识相对不足,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虽然近年来各大美术学院以及综合院校的设计类专业教育不断增强学生走进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但其普遍性、适应性仍显不足。

  AI时代的冲击与重构

  今天,生成式AI工具已经可以在几分钟内生成精美的海报设计和视频动画,可以自动优化网站的用户界面,可以智能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并提供改进建议。这种技术进步的背后,是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设计案例的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这让许多人担心:设计师会被AI替代吗?传统的设计教育还有价值吗?

  从设计学理论的角度分析,这种担忧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合理的是,确实一些基础性的设计工作正在被AI快速替代;局限的是,设计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制作精美的视觉作品,而在于洞察用户需求、定义问题本质、制定解决方案、引导价值创造。这些能力涉及深层的人文理解、价值判断和创新思维,目前仍然是人类的独有优势。

  AI时代要求设计师实现角色转换:从“制作者”转向“思考者”,从“执行者”转向“策划者”,从“技能工人”转向“知识工作者”。这种转换不仅是工作方式的改变,更是设计师知识结构和能力模型的重构。

  但我们也要看到,AI时代为设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AI工具可以帮助设计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高层次的创新活动;AI的数据分析能力可以为设计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AI的个性化生成能力可以支持大规模定制化设计的实现。更重要的是,AI技术的发展让设计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拓展。从智能制造到可感知环境,从数字政府到智能医疗,设计师有机会参与到更多具有社会意义的项目中去。这正是中国设计教育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

  理念、体系、方法全方位转型

  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中国设计教育需要在理念、体系、方法等方面实现全方位转型。

  首先,需要重构设计教育理念,实现从技能导向到思维导向的转变。设计学正经历从“小”设计向“大”设计的学科演进。传统的“小”设计关注具体的产品造型和视觉表现,而“大”设计则关注系统性的问题解决和价值创造。因此,要构建基于认知科学的“观察-洞察-创意-实现-反思”思维链条——观察阶段培养学生的现象学感知能力;洞察阶段培养基于人类学方法的深度分析能力;创意阶段培养发散性与收敛性相结合的创新思维;实现阶段培养跨媒介的执行能力;反思阶段培养基于系统论的批判思维。这是一个完整的设计认知过程,也是设计师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系统思维培养更是关键。复杂系统理论告诉我们,现代社会问题具有非线性、多变量、动态演化的特征,传统的线性思维和还原论方法已经不足以应对。设计教育需要引入系统设计理论,培养学生从整体角度分析问题、从生态角度思考解决方案的能力。

  其次,要打破学科壁垒,推进体系融合。设计教育要真正推动交叉学科转型,不能局限于美术和技术范畴,需要整合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可以开设“设计+心理学”“设计+社会学”“设计+数据科学”等交叉课程,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结构。鼓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跨学科团队,共同完成项目实践。这种协作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引入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知识视角。

  面对AI技术的挑战,设计教育需要主动适应和引领变革。要将主流AI设计工具纳入教学体系,让学生熟练掌握人机协作的工作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理解AI工具的能力边界,学会在人机协作中发挥人类独有的创造力。

  再次,要提升设计服务公共事业的能力。要与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参与公共服务设计的实践机会。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城市规划、公共空间改造、政务服务优化等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设计的社会价值。

  设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判断能力;不仅要关注个体的成长发展,更要关注社会的进步繁荣;不仅要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更要创新未来的发展路径。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能够服务中国市场的设计师,更是能够引领世界设计潮流的创新人才;我们要建设的不仅是规模庞大的设计教育体系,更是质量一流的设计教育品牌。

  用设计的力量点亮未来,用教育的智慧培养人才,用文化的自信引领发展。当有一天,“中国设计”成为世界的标杆,“中国设计教育”成为全球的典范时,我们就真正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是中国设计教育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和机遇。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3日 12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