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浙江:让机器人产业迈得快且稳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浙江:让机器人产业迈得快且稳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5 03: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刘习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就会让患者产生明显痛感——这些机器人关节里的“微米级较真”,正是机器人技术突破的缩影。

  实现“看不见的精度”奇迹的“幕后功臣”是浙江省台州市一家科技企业。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三凯机电生产的谐波减速机在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稳居领先阵营,技术与市场认可度均为行业翘楚。

  在温岭生产基地,记者看到这款直径仅1.2厘米的部件,能在狭小空间实现30至500倍减速比。“柔轮齿形偏差超过3微米,就会导致传动误差累积。”企业研发负责人展示显微镜下的齿形,“我们通过18道工序,将误差锁死在了2微米内。”

  传感器、控制器、谐波减速机、伺服系统……浙江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发展,距离赋能千行百业的愿景越来越近。凭借数字经济优势、制造业生态基础和政策支持,浙江机器人产业已取得一定先发竞争优势,尤其在四足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占据国内领先位置。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集大成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培育,先后出台《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将机器人产业定位为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关键支撑,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

  然而,机器人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如何实现关键突破?浙江选择以“协同攻坚”回应——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阿里巴巴达摩院、宇树科技、浙江大学等近40家单位,于今年9月联合组建了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联盟。

  “联盟的成立,意味着浙江人形机器人产业从‘分散突破’迈向‘协同攻坚’。”浙江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将聚力攻克核心技术壁垒,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让人形机器人成为浙江未来产业的‘闪亮名片’。”

  通过“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浙江逐步构建起机器人产业的区域协同生态:杭州和宁波凭借专精特新企业集聚的优势,聚焦执行控制部件、新型传感器等关键环节;温州、绍兴则发挥电机和轴承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专用电机等零部件;台州、衢州等地立足制造业特点,专注精密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新型编码器的研发与生产。这一布局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也逐步形成了覆盖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

  浙江还在全国率先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体系。近日发布的《浙江省机器人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实施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机器视觉、智能工厂等国家级标准化试点10项,牵头制定相关领域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20项、行业标准28项。

  与此同时,加紧筹建浙江省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联合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实施专利导航工程,推动高价值专利前瞻布局,推进产业专利池运营、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金种子”企业孵化和专利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建立健全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

  而筹建中的“浙江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质量检验中心”集科学研究、标准研制和计量检测于一体,面向工业、服务、特种、人形、四足等各类智能机器人,围绕整机性能、核心零部件、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安全性及智能化,提供全方位检测与质量评价服务,同时可为企业产品认证、出口检测、标准制定提供技术服务。

  “这些创新举措意味着,浙江的机器人企业从诞生之初的技术构想,到最终产品的市场推广,都能在一个体系内找到精准、高效的专业支持,从根本上提升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质量水平。”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人表示。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5日 02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