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化评析】
作者:余茜(北京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副主任)
在近日召开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与会嘉宾就科技与文化的关系展开交流。嘉宾们普遍认为,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激活文化资源,更能够为科技发展注入丰厚的人文内涵,使其步伐更稳、前景更远。
作为人类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情感、审美与价值观念的集合,文化构筑了科技理性与人类情感共鸣之间的坚实桥梁。近年来,不少科技企业积极将文化中蕴含的历史记忆、审美特质与伦理智慧融入科技研发、改造与应用的全流程。例如,一些国产操作系统尝试将传统节气、民俗等文化元素嵌入用户界面设计,使用户在操作中能够感受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般的诗意提示,或在春节时体验界面呈现的喜庆氛围。科技由此成为传递文化记忆、承载情感温度的友好伙伴。再如,在深圳推进城中村“科技+在地文化”微更新过程中,科技既充当“文化记忆库”,又作为“活化工具”,最大限度保留了本地文化的根脉与社区的认同感。
作为社会演进的“慢变量”,文化始终引导科技保持对人的关怀,关注个体命运与真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思想,也为科技伦理治理提供了深厚的哲学根基。例如,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引入适度干预原则,可避免过度依赖算法决策,通过文化的引导,让科技真正助力而非替代人类的创造力。
温度关乎情感体验与人文关怀,它促使科技从效率工具升华为“文化使者”与“情感伙伴”。以面向老年人的陪伴机器人为例,设计者不仅完善了提醒用药、健康监测等功能,更深入体察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与文化习惯,关注产品是否好用与贴心,甚至刻意保留一定的笨拙感与人情味,使机器人更像一位亲切的伙伴,从而缓解老年人对技术替代的潜在焦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15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2个百分点。其中,互动短视频、数字文博等富有人文温度的产品,形成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良性循环。科技因文化的浸润而具备情感表达能力,令产品体验从功能满足升华为情感共鸣。
在更高层级的科技实践中,科技产品应成为理解并呼应不同文化语境与生活方式的“贴心伙伴”。例如,智能手机的长辈模式正是对老年人偏好简洁、大字体、清晰语音等使用习惯的体贴回应;智能语音助手的方言支持功能,则让技术在家乡话的韵律中寻得归属,体现了对用户文化身份的温暖关怀。
进一步而言,文化底蕴能为科技注入独特的人文高度,使其在精神层面与用户产生深度共鸣。中国航天工程中以“嫦娥”“玉兔”“天问”等命名,其温暖之处在于它们以中华民族独有的神话语言,将宏大的科学探索与人们的文化记忆相连,让国之重器具备可亲可感的文化灵魂。同样,在科技伦理领域,西方偏重界定清晰的规则伦理,而东方文化中的“中庸”“和谐”“因人而异”等理念,则启发我们关注共情与弹性智慧。这种来自文化的滋养,有可能在未来催生出更能理解复杂人性、充满关怀精神的AI,这无疑是一种更具温度的创新高度。
科技在追求标准化与普适化的过程中,一旦缺乏文化视角,就容易陷入“技术傲慢”的陷阱,即以同一标准衡量所有用户,忽视不同地域、群体在文化背景、价值观与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最终导致科技应用的“水土不服”甚至伦理争议。而文化的意义,正是将这些有价值的差异视为宝贵资源,推动科技从“千人一面”的刻板,走向“千人千面”的包容。这种因包容而实现的精准适配与深度尊重,恰恰是科技所能传递的温度之一。
科技浪潮奔腾不息,文化为科技注入的是辨明方向的价值导航,是触动心灵的情感共鸣,更是各美其美的包容智慧。当科技发展具有了文化温度、回应了人民期待,必将在人文之光的照耀下,真正成为提升人类福祉、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5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