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王禹欣
河北衡水湖生态多样性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候鸟的天堂。每年春秋两季,这里都会迎来数以万计的迁徙候鸟,也引来不少观鸟爱好者徜徉美景中、摁下快门键。
近年来,依托候鸟带来的“生态流量”,我国多地从单一观鸟向多元化消费场景延伸,“观鸟+旅游”“观鸟+研学”“观鸟+参赛”等新兴业态正加速形成。这些远道而来的“生态使者”,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更为地方经济带来新的流量。如江西省遂川县千年鸟道山区构建“观鸟—科普—旅游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发展出200多家农家乐、民宿,带动参与其中的村民年均增收约3万元,观鸟经济带动相关林下经济年营业收入突破3000万元;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积极举办国际观鸟节、海洋生态论坛等特色活动,不断推动“一季游”向“四季游”转型,2024年该区接待游客2691.35万人次,同比增长10.31%,旅游总消费355亿元,增速6.27%。多地还主动创新文旅场景,打造观鸟点、科普馆等“新玩法”,推出研学游、亲子游、情侣游定制套餐,为游客提供更为多样化、精准化、专业化的文旅服务,让单一观鸟升级为沉浸式体验。“观鸟+”融合业态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打造美丽乡村注入了新活力。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提出20周年。观鸟经济的产生,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彰显,亦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创新实践,为生态富民提供了可行的新路径。
观鸟经济的长远发展,核心在于守住生态优先的底线。候鸟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有着极高的敏感性,其栖息、觅食、繁殖都需要洁净的水质、完整的植被、安静的环境等多重适宜条件。保护候鸟既要注意不过度开发观鸟点,又要通过宣传引导规范游客行为,确保观鸟活动不干扰候鸟栖息,守护好候鸟的栖息地,让“生态流量”持续涌入。
各类市场主体应将环保理念深度融入经营全过程,同时深耕业态创新,积极探索“观鸟+文创”“观鸟+直播”“观鸟+非遗”等新业态,开发定制产品、延伸产业链条、精准定位需求,避免出现业态同质化现象。此外,在人才培养层面,还应建立统一的培训体系和资格认证制度,培养一批兼具鸟类知识、导游技能和环保意识的专业人才,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体验,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成为生态之美的见证者、环境保护的践行者。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5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