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讲 述】
AI,孩子们认识新世界的桥梁
讲述人:江苏盐城市串场河小学党总支书记 赵淑明
光明日报记者杜倩、苏雁采访整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作为小学教育管理者,面对AI,我走过了从“被迫营业”转向“主动整活”的心路历程,努力探索着如何更好地和孩子们一起面对时代进步的课题。
今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我正在学校机房查课,角落里的一个小男孩吸引了我。当时他全神贯注地在电脑上画着一只线条歪歪斜斜却有些眼熟的小狗。当我轻声询问时,小男孩认真地告诉我,这只小狗是上个星期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上那只会跳舞、会奔跑的机器狗。旁边几个活泼的孩子也围到我身边,分享着对那只机器狗的喜爱。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的光,我意识到:人工智能不仅是高深的理论和技术,更是孩子们认识新世界的桥梁。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大受触动。学校语文组的一名年轻教师将要参加省级信息化课堂教学大赛,准备的是《梅兰芳蓄须》一课。课堂上,老师用AI工具制作出梅兰芳的人物形象和学生进行对话。孩子们提问:“梅兰芳爷爷,您为什么要蓄起胡须?”“您真的不准备唱戏了吗?”AI则从课文内容中选取答案进行回应。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把课本中的文字转变为有温度的对话,牢牢地吸引住每个孩子的目光。年轻老师们的创意既守住了经典的根,又拓展了技术的魂。
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下,如何实现教师授课与学生成长的“双向奔赴”?守住教育的温度与底线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考虑到小学低年级段孩子们的身心特征,我们学校教师开学第一课就是学习AI赋能的专题讲座,并常态化地带领年轻教师去省外其他学校借鉴经验、交流想法。
值得高兴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已经形成了“班级普及+年级拓展+校级创新”三级课程体系。在充分利用好本校师资的基础上,我们与盐城市科技馆、盐城市博物馆等单位共建科创类社团群“小水滴科探营”,打造了从课堂到课外全域的“1+N”智能实践样态。简单来说,“1”是指普及型“流动科技馆”项目,会定期展出,供学生探究;“N”是指丰富多样的校园人工智能项目,拓展小学生学习实践的空间,培养多维度科创素养。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教育的使命所在。作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我们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任务,为科学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5日 07版)
